中国食品网微信账号
微信扫描,添加关注
展开

当前位置:中国食品网 » 食品资讯 » 行业资讯

正文

“聚焦奶业振兴发展”系列报道:体系检查 树立“中国式监管”标杆

发布日期:2018-07-05  来源:中国医药报   浏览次数:1257

中国食品网讯:  国务院办公厅6月11日发布的《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明确提出:“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持续开展食品安全生产规范体系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从严处理”。体系检查缘何发起?检查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在“3年全覆盖”体系检查初步收官之际,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6月29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雅士利、飞鹤等9家企业食品安全生产规范体系检查(以下简称“体系检查”)情况的函。至此,为期3年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体系检查工作基本完成,国内108家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全部接受了检查,并向社会公布了检查结果。其中,被责令立即停止生产经营的企业有21家,受行政处罚的企业有11家。

  前所未有的方式

  体系检查这一工作最早的时间节点要追溯到2014年。

  2013年12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对产品配方、产品研发、质量管理等设定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随后,国家监管部门启动了对全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的换证审查和再审核。截至2014年5月底,全国共有82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获得重新许可,未通过审查、申请延期审查和申请注销的企业有51家。

  查阅2014年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督抽检情况可知,当年抽检乳粉共1565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48批次,合格率为96.9%。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数字。为何重新获证的企业还会出现质量问题?是否因为企业获证后未能保持换证时的许可条件?带着这些疑虑,2014年9月,监管部门启动了对获证企业的再审查工作,并在2015年5月将这一工作正式升格为“体系检查”,成为一项对企业生产许可条件保持情况、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及检验能力的全面检查。

  体系检查作为落实“四个最严”的重要举措和全新监管手段,在国内食品安全监管领域是首次实施。据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检查员弓耀忠介绍,体系检查启动之初,首先是建立工作制度,按照《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国家法律法规,制定《体系检查工作规范》《体系检查工作技术要点》等指导性文件,规范工作流程。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检查组还特别建立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严格执行保密责任制——被检查企业的基本情况、体系检查工作方案、检查组专家构成等信息,均在临行前才告知检查组专家或相关省级食药监管局。

  检查标准的严格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除文件资料、生产记录以及动态生产现场检查外,体系检查还设置了检验能力现场考核环节,由检查组选取符合规定要求的质控样、标准样品,对企业采取盲样测试、(全程、半程)加标回收、留样再测、现场演示等方式,验证企业检验能力。针对检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检查组及时组织专题研讨,统一检查标准,比如,明确益生菌检测项目要求、硝酸盐检测方法适用范围、食品中硒检测的再现性偏差等技术问题的判定原则。检查报告中所列问题均与相应法规标准一一对应,确保检查结果客观公正。

  “敲山震虎”的力量

  当合水县古象奶业、雅贝氏(深圳)乳业、英博华威乳业由于存在伪造、毁灭材料,欺骗检查组等严重违规行为,最终被立案审查的消息公布后,业界轰动了。“检查组不是走过场、走形式,而是动真格的。”一位乳粉企业的负责人如是说。

  乳业专家宋亮认为体系检查真正起到了“敲山震虎”的效果:“从企业存在问题数量的变化趋势,到问题风险等级来看,体系检查都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此前大多数的检查都是针对某一环节的,不能系统了解企业生产管理体系的情况,企业的整改也是一种碎片式的“修补”。堪称“麻雀解剖”式的体系检查提高了企业的“软件”水平,从开始的应付检查变为后来的主动自检,在此过程中,企业逐步建立了更科学、更系统的全链条管理体系。

  企业的整改意识和整改积极性也有所提高。一位全程参与体系检查工作的检查员对企业的变化也深有感触:“企业作为被检查对象,从被动应付检查,到主动迎接检查,从漠不关心检查结果,到主动收集监管部门对其他企业的检查公告,并对照自身逐一自查,这个变化反映出企业面对检查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对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理解也进一步提高。”

  在检查初期,部分企业因产品抽检不合格而被多次检查(最多被体系检查3次),偶有企业整改意识不强,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不能积极整改到位。随着检查的持续深入推进,大部分企业逐渐意识到,积极整改是对产品质量的保障,也是对企业自身形象的维护。一些企业甚至会在检查组提出问题后当即完成整改,并在检查结束前请检查组确认整改效果。

  推动企业真正主动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这是体系检查发挥的最大作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食品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食品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食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相关机构

友情链接

电话: 0371-86563572  邮箱:kf@zhuoqi365.com  版权所有:河南卓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豫ICP备0903916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