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食品网 » 深度观察 » 点食成经

正文

香兰素闹剧:不求真实求时效 媒体难辞其咎

发布日期:2012-07-13  来源:中国食品网   浏览次数:6341

中国食品安全之香兰素闹剧:真实是新闻真实的王道。仅靠时效性的新闻的确可以“抢占先机”,吸引到很多眼球,但真相大白之日,即是此等媒体尴尬苦笑之时。长此以往,媒体的责任感将消失殆尽,自然,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

中国食品网讯

香兰素闹剧:不求真实求时效 媒体难辞其咎
 

  中国食品安全之香兰素闹剧:昨日,有媒体爆出多款“洋品牌”的一段婴儿配方奶粉中检出香精香兰素,而根据我国规定,一段奶粉是不允许检出香精成分的。养育着小宝宝的爸爸妈妈们,一声惊呼尚哽在喉咙口,情势却来了个“急转弯”——今天,涉事检测机构忙低头认错,表示检出香精系“误判”,并对受影响企业表示歉意。{详见:美赞臣等1阶段奶粉违禁“添香”危害婴儿肝肾)

  消费者们长出一口气的同时,自然埋怨起检测机构业务不精,却鲜有人对爆料的媒体提出质疑,其实,广大消费者的担心不正是来自于媒体“添加香精会危害婴儿肝肾”的表述吗?文中称:大剂量可导致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甚至损伤肝、肾。而对于所谓的“大剂量”的具体数值,却语焉不详。

  其实,如果长期关注食品行业新闻的话,会发现这种“新闻报道语焉不详”的现象并非孤例,而且,报道中与“大量、过量、长期”等形容词相对应的,往往是极其惊悚的后果。现列举一二:

  例一:大量摄入垃圾食品将导致大脑的"奖励回路"产生染上毒瘾般的神经适应反应,使实验鼠养成强迫饮食的习惯。(详见:研究称大量摄入垃圾食品会致人上瘾 类似毒品)

  例二:摄入过量合成色素还可引起过敏症,如哮喘、喉头水肿、鼻炎、荨麻疹、皮肤瘙痒以及神经性头痛等;某些人工合成的色素作用到人的神经,会影响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症状。(详见:7种人工色素或致儿童智商降5分)

  例三:不法商贩用化工产品给臭豆腐上色。会给人体造成极大伤害,长期食用可能会导致肝脏出血性坏死。(详见:街边臭豆腐多化工品上色 长期食用可致肝坏死)

  笔者不禁要问:大量是多大的计量?过量需要摄入多少?长期又需多少年月?这些问题,媒体在报道时统统没有回答,只是面目严肃的告诉你:吃多了,吃久了你就完蛋了!这就好比大人唬孩子,说:你吃了太多西瓜,西瓜子会在你肚子里发芽的!孩子们吓得不轻,但如果有孩子反问道:多少西瓜子会发芽,什么时候发芽?大人多半是答不上来的。

  姑且不论这些报道中有多少是“一枪打偏”或是“捕风捉影”,单就新闻的“准确性”而论,它们都是不及格的。那么,准确的给出某种物质的危害计量和产生危害的时间很难吗?

  答案是否定的,在衡量某种物质的安全性时,我们常常会用到两个数值:一个是半致死量。一个是每日允许摄入量。前者是衡量物质毒性的重要参数,后者则界定了摄入某种物质的安全线,即人终身每日摄入低于该剂量的某种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农药等等),对健康无任何已知不良效应。倘若报道中给出这两个剂量的数值,岂不是更加明晰?至于媒体是瞒而不报,还是压根不知,笔者便不做揣测了,但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而不去“小心求证”,忽视了新闻的“准确性”原则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报道便是一例(详见:果壳网:奶粉里的香兰素)。

  笔者也是新闻专业出身,记得老师在课堂上曾经强调过,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更在时效性之上,然而现实却往往与之背道而驰。

  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就不要报道,在不太明确的情况下要谨慎报道。这才是新闻真实的王道。仅靠时效性的新闻的确可以“抢占先机”,吸引到很多眼球,但真相大白之日,即是此等媒体尴尬苦笑之时。长此以往,媒体的责任感将消失殆尽,自然,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真实性首要报道范例网曝双汇火腿肠保质期内出现黑绿色不明物 图)。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食品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食品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食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友情链接

电话: 0371-86563572  邮箱:kf@zhuoqi365.com  版权所有:河南卓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豫ICP备09039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