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食品网 » 深度观察 » 食事周刊

正文

2012026期 “看不懂”的中国食品安全

发布日期:2012-08-23  来源:中国食品网   浏览次数:9286

看到标题,也许有朋友问:中国食品网是中国食品行业最有影响力的综合资讯门户网站,以“关注中国食品安全,关注中国食品发展趋势”为目标任务,怎么会连你们都“看不懂”了呢?

中国食品网讯

“看不懂”的中国食品安全

  看到标题,也许有朋友问:中国食品网是中国食品行业最有影响力的综合资讯门户网站,以“关注中国食品安全,关注中国食品发展趋势”为目标任务,怎么会连你们都“看不懂”了呢?

  笼统来说,中国食品安全之所以“看不懂”,因为它“不简单”。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因素太多,各方面可见或隐形的力量使中国食品安全渐渐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食品产生一种极其强烈的愤怒与哀怨。

  食品安全问题往往是借助媒体的平台曝光出来,不管是记者采访后的爆料,还是当事人自己通过微博、论坛的吐槽,食品安全事件一旦被传播起来,每个人都会“怒发冲冠”一阵子,过一段时间,媒体没了声音,我们就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淡然的看着电视,无聊的划动着鼠标轮子,那“冲冠一怒”的激情早已荡然无存。

  到底是谁早就了我们这群冷漠的“看客”?笔者也是百思不得其要害,暂且从其他方面逻辑推理一下吧。

  冷漠来源于习惯,习以为常的事情往往会麻木我们的神经,继而影响了我们的判断与反应。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正如逐渐加温的水,而我们就好像是在水中慢慢“习惯”的青蛙,偶尔会条件反射般的“痛”一下,当我们适应水温,并认为“无关紧要”的时候,就会选择冷漠的沉默——有时候也会有冷漠的尖叫。

  习惯是个中性词,好习惯让人受益,坏习惯则会毁人,同理,如果相关部门在处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上没有大的突破与改变,中国食品安全也必将因此而垮掉。

  民众的冷漠源于习惯,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杯弓蛇影、草木皆兵。

  君不见微博上、论坛上关于食品安全爆料的帖子随处可见,庞大的数量中难免有虚假的、炒作的、抹黑的情况出现,而这些不良信息的出现若是没有得到权威部门的及时辟谣,将反过来刺激惶惶如惊弓之鸟的民众,使民众不知所措,使相关企业甚至行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最终会使中国食品安全这潭水变的更加浑浊不堪,也将使更多的人“看不懂”中国食品安全。

  8月13——19日这周,江西德安果农因“吃葡萄致癌”的谣言损失惨重,中国食品安全让很多人闻风就是雨;四川达州超市因“误售拌毒鸡屁股”而上演一场惊险闹剧,中国食品安全让人啼笑皆非;台北一男子“吃方便面猝死”,中国食品安全让人惊心动魄;上海盼盼食品“回炉月饼”令福建盼盼食品躺着中枪,中国食品安全让人惊慌失措。“发改委约谈食用油大鳄”,政府干预食用油价格上涨,让不少人感到温心,但“美国世纪大旱”和“东北玉米虫灾”对国内相关行业的考验还未真正开始;卫生部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十二五”规划》的通报将解决不同检测部门间“标准打架”以及不符合现实情况标准“瞎指挥”的问题,对中国食品安全向良好方面发展有重大的意义,然而,执行力和执行度的问题仍是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所以,中国食品安全仍会有“看不懂”的情况出现。

  中国食品安全“看不懂”,笔者感觉有时候也挺好的,当有一天真看懂的时候,泪流满面应该是在所难免的了。[pagebreak]

  №1 江西德安:葡萄滞销被迫喂猪 因吃葡萄会致癌?

  事件回顾:

  今年5月左右,不知从何处散播出一个谣言,说江西德安的葡萄吃了会中毒和得癌症,尽管农业部门派专家出来辟谣称该葡萄经检测全部合格,但一时间“吃葡萄致癌”谣言四起,很多人误以为吃葡萄会得癌症而拒买。至此,江西葡萄销量急剧下降,葡萄价格跌至冰点,甚至跌到5毛钱无人问津历史最低价,现在果农只能看着熟透的葡萄烂在地里,甚至被运回家做葡萄酒或喂猪。

  笔者点评:

“看不懂”的中国食品安全

  谣言是基于真相而存在的,真相不明朗,谣言就容易滋生。

  近些年来,中国食品安全大的环境一直不好,自从“三聚氰胺”和“瘦肉精”事件之后,中国食品安全事件更是屡屡出现。与此同时,社会上关于食品的谣言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甚至引发公共危机。前段时间,某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91人参与),73.3%的人对待食品谣言“宁可信其有”。

  由此看来,江西德安“葡萄滞销”一事也确有几分“道理”了。但谣言止于智者,像“吃德安的葡萄致癌”这类的谣言显然是很弱智的一种说法,是经不起稍微的推敲的:为什么吃葡萄致癌?为什么单单德安的葡萄致癌?葡萄致癌有什么科学依据?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一下,谣言就会不攻自破。

  食品谣言的泛滥,几乎与食品安全事件如影随形。有些谣言不仅弱智,而且“顽强”,年复一年出现,年复一年被“辟”掉,但年复一年的有人相信。比如“西瓜打针”造谣事件,早就被证明是子虚乌有,但一到夏季,“西瓜打针”的谣言就像火后的杂草一样产生并迅速蔓延。

  谣言为何屡“辟”不止?有人说是因为民众缺乏理性的判断力,从而相信谣言、传播谣言,从谣言的受害者不知不觉沦为谣言的帮凶。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智’者稀”,有谁每听到一个消息都会刻意去质疑一下?又有谁每听到一个消息都会仔细去调查一下呢?大多数的人听到后,会不置可否的“寄存”在大脑中,持“中立”的态度,以“是不是啊”、“不会吧”的反应居多。

  然而,当我们看到周围食品安全乱象的时候,当我们听到权威部门质检报道骇人听闻的结论时,所有关于食品安全坏的消息直接影响了我们对这条不置可否新消息的判断,使我们相信它就是真的。

  换而言之,民众理性缺失不是食品谣言泛滥的关键因素,而是食品安全危机的“倒逼效应”使然。正如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何明升所言,“我们最起码的信任基础有所动摇,公众对政府监管、生产商、经销商产生了不信任。这源于一些现实的基础,出现了很多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要想禁绝食品谣言泛滥,必须真正消弭食品安全危机,重塑消费者对市场和监管者的信任。如果这种良性健康的信任体系不能得到构建,食品谣言终归是“辟”不掉的。[pagebreak]

  №2四川达州:超市误售拌毒鸡屁股 政府300万条应急短信召回

  事件回顾:

  四川达州市一名超市员工用老鼠药搅拌了一袋鸡屁股,想用这些鸡屁股毒死来偷吃的野猫,不料这袋鸡屁股却被顾客买走。达州市政府向市民发出近300万条短信召回有毒鸡屁股,购买鸡屁股的市民最终被找到。超市“拌毒鸡屁股”的主要责任人被公安局行政拘留10日。

  笔者点评:

“看不懂”的中国食品安全

  暂且不去评论用“拌毒鸡屁股”毒猫的做法是否妥当,这是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层面,笔者就事论事,关于食品安全方面超市的监管存在极大的漏洞。

  值得庆幸的是,由于超市方面的及时报警、应急部门的果断处置,以及购买者所幸没有当天晚间就食用,最终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然而,无论结果如何令人欣慰,但教训却是值得认真吸取。

  充其量,超市员工的事后报警、以及应急短信的发送,依然是一个亡羊补牢的“打补丁”性质,公众安全依赖于这些事后的预警和提醒,是绝对靠不住的。

  假如,购买者当天晚间就食用了这袋“拌毒鸡屁股”,结果会如何不难预料,况且,从“拌毒鸡屁股”不见了到超市工作人员“疯狂”的寻找,从确定“拌毒鸡屁股”被人误买,超市经理报警到达州市群发召回短信,这需要经过一个层层决策的程序,而这个“过程”的时间耽搁着实让人不敢多想。

  据相关媒体报道称当晚9点30分左右顾客买起鸡屁股之后,到第二天中午群发短信才开始,不能不让人冒一身冷汗。再者,无论超市和政府的后续应急如何迅速,如何全面,总会有“盲区”或可能接受不到信息的群体,这也是不能完全依赖事后预警来解决问题的原因。

  事后的预警和处置,一般而言社会成本更高、付出的代价更大。仅以此次发送近300万条召回短信就是一个不菲的资金投入,即使以一条一毛钱为计,这也是一个天价短信了,至今还没有找到“买单者”,这还不包括对召回的鸡屁股的处理处置费用。因此动用的大量政府服务部门,多部门工作人员的精力、物力以及卫生部门和多个医院的应急准备投入等多项投入。如果再算上这类预警召回短信的社会成本,更是无法估量,对于社会公众的心理负面影响,对于政府方面的负面影响,都无法估量后续的损失。

  食品安全问题无小事,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千家万户,一丝一毫也马虎不得。当然,在特殊情形和特殊时期,为了一个公民的健康安全再大的投入也是值得的,然而,重在预防的理念更应深入人心。

  从社会效果和防范的效果分析,遏止住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将问题消灭在尚未发生的状态,才是最科学和最可取的方式。在看到“应急短信”的巨大威力之时,一定要深入反思当地超市和一些食品营销者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的安全漏洞,要看到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在制度和机制方面的不足,这才是从“拌毒鸡屁股”事件中获得的最大社会价值。[pagebreak]

  №3 台北男子三餐吃泡面猝死 高盐食品当慎食

  事件回顾:

  台北一名男子,因为三餐都吃泡面,结果“钠”摄取量过高,罹患高血压后猝死。医师指出,泡面大多是重口味,高盐、营养不均衡,有的光是一碗泡面,就超过整天钠摄取量,提醒民众斟酌使用酱包,汤也别喝完,才不会增加罹患高血压风险。

  笔者点评:

“看不懂”的中国食品安全

  台北男子连续食用方便面,最终把自己的命给吃进去了,此事一经媒体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在同情该男子的同时,无不痛骂着被称为“垃圾食品”之一的方便面,甚至有人会暗下决心:坚决不吃方便面了!

  方便面是罪魁祸首吗?非也!台北男子吃方便面猝死事件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虽然方便面的营养价值比不上新鲜的常规食品,但是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应急”填饱肚子还是利大于弊的。

  如果把台北男子猝死事件归罪于方便面的话,那么游泳溺亡岂不要归罪于水?空难失事岂不要归罪于飞机?“富贵病”岂不要归罪于大鱼大肉?由此看来,事件本身是因为该男子的“度”没把握好,食品本身没有出现质量安全问题,问题在于“贪”,在于“滥”。

  不过,这个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发不容忽视:我们爱美食,我们爱食物,但一定要有一种“敬畏”的心态,不贪吃也不浪费,善待食物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话说回来,现实生活中我们吃方便面甚至嗜好方便面的人不在少数。“去年仅大陆方便面产量就达到483.8亿包,占全球产量50%,销售额达557.76亿元。按此计算,平均每天有1亿多包方便面被打开,平均每1秒钟有1000多人加入方便面快捷的美味之旅。”这是今年6月份第八届世界方便面峰会上专家发布的数据。专家称,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国和消费国,产销量远超方便面起源国日本。

  历经20年发展,方便面行业正在从数量扩张向提高质量,确保安全和健康消费的方向发展。对消费者来说,方便面正日益成为舌尖上的美味。

  方便面是安全的

  “安全、健康、美味是方便面未来发展的方向,其中安全是第一位的。”来自日本的世界方便面协会会长安藤宏基称,作为全球仅次于面包的第二大工业化生产食品,方便面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请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待方便面。

  安藤宏基说,方便面在日本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其间也出现过对其安全性的质疑,中国出现的相关问题日本都曾经历,但现在“方便面是安全的”这一认识在日本已深入人心。日本人年均方便面消费量超过42包,方便面被认为是膳食结构非常合理的重要的日常食品,而不是像中国主要在旅途和救灾中食用。“一谈到添加剂人们就谈虎色变,觉得是不利于健康的物质,这是观念误区”。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胡小松教授表示,食品工业发展离不开添加剂,方便面生产中使用的添加剂都是经检测证明对人体无害、国家允许使用的。

  天津市食品工业协会理事长赵国瑞、上海市食品添加剂行业协会秘书长吉鹤立介绍,作为一种现代食品,方便面是科技进步的成果,为使其能长期保存要加入一些添加剂,例如面饼油炸过程中要加入五六种抗氧化剂防止油脂变质。“这些抗氧化剂含量很低,以微克单位来计算,占油脂含量的比例不超过千分之零点二,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赵国瑞说。“方便面含防腐剂的说法不符合事实。”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强调,因方便面含水率不超过3%,不会滋生微生物,所以根本不会含防腐剂。再如磷酸盐也是方便面用到的添加剂,它能让面饼吸水,起到膨松作用。针对有人认为长期吃方便面会导致摄磷过多易引起骨折、牙齿脱落的说法,专家表示磷酸盐在方便面中的含量不超过千分之五,这点含量不仅不会对人体有害,反而有益,因为磷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能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方便面不是“垃圾食品”

  很多人不吃方便面是认为其没营养,不利于健康。有的甚至还把方便面与炸薯条、汉堡包一起归入“垃圾食品”。事实上,方便面不仅不是“垃圾食品”,而且营养成分较全面。“随着制作工艺日益先进,如今方便面面饼和调料包中,人体必需的5大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都具备,方便面的油脂含量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专家介绍说,每份汉堡包油脂含量为30%,而每块油炸面饼平均所含油脂量仅为16%—18%。

  坦率的说,这与普通食品相比,油还是相对多一点。同时,调料包中的盐分也较多,脱水蔬菜虽保存了原有蔬菜的营养但维生素含量略有不足。不过专家认为,随着技术不断创新,方便面会逐步进入以健康为特征的新时代。

  随着差异化产品全面推向市场,食用方便面的个性化时代正在到来,而方便面也会在“方便快捷”的同时,更加注重“品味”的提高与“内涵”的丰富。

  最后笔者还要啰嗦一句:无论吃什么,不要“迷恋”,适度最好!亲,不止是方便面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食品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食品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食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友情链接

电话: 0371-86563572  邮箱:kf@zhuoqi365.com  版权所有:河南卓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豫ICP备09039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