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食品网 » 深度观察 » 课题研究

正文

浅析食品遇上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

发布日期:2012-04-09  来源:中国食品网   浏览次数:8669

  核心阅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古人亦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品行业可谓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是虽历史悠久却历久弥新的永远的“朝阳产业”。

中国食品网讯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古人亦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品行业可谓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是虽历史悠久却历久弥新的永远的“朝阳产业”。

  迅速崛起的互联网,正迅速渗透向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蔓延至社会的角角落落。互联网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重要工具,是生机勃勃、后劲十足的“朝阳产业”。

  如果两个重要的“朝阳产业”相互碰撞,又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呢?又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一.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互联网的主力军恰恰是食品饮料消费的主力军

  如果将互联网和个人计算机的发明列入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列,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投出反对票。在《时代》杂志评选出的12项最具影响力的小发明中,电脑和移动互联设备占据了大半壁江山。

  计算机由“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过是最近十数年的事,而互联网自诞生以降,也不过经历了二十余个年头,但是,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却迅若惊雷。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测算,截至2011年11月,我国网民总数约为5.0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7.7%,较2010年底提高3.4个百分点。来自易观智库的数据则显示,2011年第3季度,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到3.96亿人,环比增速达7.7%。如此庞大的用户群,足以形成一个“信息帝国”,而围绕这个“信息帝国”所形成的巨大商圈,是任何一个行业都无法坐视的,食品行业亦不能免俗。据艾瑞咨询统计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经济整体规模达到716.1亿元,环比上涨17.1%,同比上涨72.7%。

  一连串惊人的数据诉说着互联网的高歌猛进,那么,食品行业能否搭上这班“顺风车”呢?答案是肯定的。根据CNNIC最新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国内互联网用户主要集中在10~39岁的年龄段。而食品饮料行业的核心消费群体与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主要是集中在15~30岁的年轻消费者,两者具有天然的接近性,食品遇上互联网必将是“相得益彰”、“两全其美”的结局。[pagebreak]

  二.互联网与食品的结合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思想

  互联网迅速渗透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这些影响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着。人们不知觉中,在网络浪潮的牵引下,潜移默化着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兴趣爱好。如此之多的变化发生在社会最具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人群身上,无疑会领一时风骚,乃至对社会的价值取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1.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催生了新兴的生活方式

  假如,你突然厌倦了自己做饭的手艺,想奢侈一下祭拜五脏庙,而恰好你追捧的剧集即将上演新的一集,你不想错过首发时间,没有时间外出就餐的你该如何是好呢?对于我们的父辈来说,也许这是一个死结,我们必须在剧集和口福之间有所抉择,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只需上网轻轻点击,便能完成预定、支付、外送一条龙服务。

  假如,你突然很想念岭南的荔枝,希望能“日啖荔枝三百颗”,现今,除了“长作岭南人”之外,你还有更好的选择,只需光顾网购网站,完成订单和支付,成箱的荔枝便能迅速的出现在你身边。

  互联网便捷性催生了新兴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在网络上便利快捷的完成消费活动,解决衣食住行的种种大事。近年来,团购等传统消费模式移植网络,让更多的消费者享受到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网络的魅力在此显露出迷人的一角,形成了时下火热的网购文化。

  2.互联网使人们产生依赖

  网络消费足不出户便可完成的特性,在方便大众的同时,也催生了弥漫着“宅腐”气息的亚文化。一大群年轻人自称“宅男”、“宅女”,终日足不出户,与电脑为伴,栖息在以电脑为圆心,臂长半径的狭小世界里。

  其实,宅文化,不过是社会网络依赖症的众多表征之一。

  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一书中将人们对媒介的依赖总结为:

  (1)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无法自拔而属于社会互动

  现在,每天上一次网的人比每天上一次街的人要多,不少的“宅男宅女”更是整日足不出户。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满足几乎一切需求:消费、饮食、查阅、索引、交流……网络的魅力使网虫们难以自拔。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倘若饮食这等大事都能在网络上得到满足,那么很难再找出让网虫们出门的理由。整日足不出户,自然会削弱社会互动行为,形成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2).价值和行为选择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而今,网络购物和网络分享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有人在网络上消费美食,有人在微博中晒出自己的饮食起居,有人在博客中指点江山绘制着美食地图,有人利用BBS分享最新的食品安全资讯……假如,这些你都没做过,那么你很可能会被认为是“跟不上时代者”。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们总是避免由于自己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被孤立。在时尚的风向标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上述行为。

  从众的行为也催生着从众的价值观。在人人都“晒”幸福的时代,难免会出现“炫富”、“拜金”的现象——别人晒出的是玉盘珍馐,自己面对的却是粗茶淡饭,如此形成的心理落差很容易使人们的价值天平倾向于拜金的一端;在人人都追求“速成”的年代,急功近利已经成为了近乎“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各种攻略泛滥、信息铺天盖地的网络时代,又有谁会去慢慢钻研一条“惊爆”的食品安全新闻是不是站得住脚?

  这些现象都加剧着社会风气的浮躁。[pagebreak]

  三、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人们容易被信息淹没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就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今,世界上有数以千亿记得网站页面,其中包含的信息即便是皓首穷经也难以接触十之一二,单单只是淘宝商城就有上亿件商品。面对如此浩瀚的信息海洋,作为弄潮儿的网民们,很容易被信息淹没。

  1.大量的信息,容易使人们在饮食消费上产生跟风式、激情式消费

  随着互联网愈发的深入人心、食品行业与互联网的“恋情”愈发亲密,大量的互联网广告充斥网络:幻灯片里某女星浅笑着诉说着汤圆的浓厚乡思;弹出的小视窗里,美女迷醉于巧克力的丝般感受;一篇看似中肯的分析文章其实是枪手们写作的软文;一段搞笑的视频,其实是厂家“病毒式”营销的道具……

  抛却网络上种种形式的广告,单单是网民自发的讨论也足以迷惑眼球:网购网站上,动辄数十页的评论左右着人们的判断;论坛里,所谓“使用者”的强力推荐诱惑力十足;网民见口口相传的孰优孰劣的秘闻,真假难分……

  食品隶属于快消品行业,具有快消品行业的通性,消费者极容易受到广告和信息的蛊惑,而产生跟风消费、激情消费和过度消费。

  2.互联网信息传播具有便利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互联网信息传播便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关注的信息,信息的发达本是件好事,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因为缺少正确的指引而做出错误的判断,进而加剧已存在的社会问题。

  例如,某大蒜主产区由于天气原因导致大蒜欠收,于是大蒜价格将会达到历史高点,在媒体和受众的传播之下,“蒜你狠”江湖威名赫赫。于是,在缺乏统筹指导的情况下,大量的农户开始播种大蒜,待到大蒜丰产的时候,才发现市场趋于饱和,自己的大蒜根本卖不出去,于是以“蒜你贱”凄惨收场,待到农户因为亏本纷纷推出大蒜种植,大蒜又会成为牛气冲天的“蒜你狠”,而蒜农们则总是很受伤的群体,在怪圈里无法自拔。

  近年来,随着微博的兴起,这种传播便捷的“自媒体”形式,在解决某些社会问题时,屡见奇效。

  11年1月3日,网友“shansir81”发微博称家乡新野县有几十万斤大葱滞销,乡亲们盼望能够尽快销售出去。这条微博引起了社会各方关注,不少单位和个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新野县解决了大葱滞销的难题。无独有偶,中牟和开封等地也有不少农户尝试利用微博销售农产品。

  3.我们接受到的信息,往往是加工过的信息

  互联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受众们只能选择性的接受部分信息,而这种选择标准往往是个人的兴趣爱好。我们往往更容易接受那些看上去与自身有紧密联系抑或是“劲爆”、“猎奇”的信息。但是,往往会有人会“投其所好”,蓄意加工出所谓的“重大消息”传播给群众。

  自08年以来,食品安全成了全民关注的社会弊病,任何一条负面新闻都能让企业付出巨大的带价,甚至置企业于死地。别有用心者便抓住这一时代之痛,炮制出大量“耸人听闻”的信息以达到诋毁的目的,蒙牛网络诋毁伊利便是一例。

  蒙牛股份有限公司市场二部未来星负责人安勇伙同北京市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赵宁、郝丽平、马野以及北京市戴斯普瑞网络营销顾问有限公司李友平、张明等人,通过论坛、博客、wiki问答等多种形式在网络上发布了多篇对QQ星奶食品诋毁的文章(信息来源:新浪新闻)。

  除了公然的诋毁之外,网络公关公司的负面信息打压、百度竞价排名、网络推手和水军的炒作等等行为大行其道,社会大众所接受到得信息,往往是加工后的“成品”。[pagebreak]

  四、互联网时代食品安全深入人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句话在信息发达的互联网和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双重作用下,愈发的深入人心——形成了全民关注、全民讨论的社会氛围。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健康意识更高,对于食品安全的认识更加全面,而且,随着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渐提高的还有食品安全的曝光度,在舆论和监管的压力下,食品安全更具有保障。但是,消费者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素养欠佳,往往无法做出理性的判断,容易产生一些“冤案”、“错案”。

  1.网络上食品信息的大量传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认知

  如今,任何一个网民都能通过轻点鼠标获得大量的食品信息,从美食烹饪技巧到合理的膳食搭配,从食品的产地选料到添加剂的用量和利弊……无所不包,无所不含。丰富的信息增长着人们的见闻,也提高和健全着人们对已食品的认识。

  而且,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让消费者在一次次“震惊”过后,更加了解食品。曾经有人调侃道: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从牛奶里,认识了三聚氰胺……消费者被迫“久病成医”。

  消费者能能够了解到如此之多的食品安全问题,能对食品安全问题有如此之多的了解,都有赖于网络的信息传播。

  2.食品安全曝光度提高,提高食品安全

  进入21世纪,食品安全事件出现了“井喷”现象,这与互联网的发达是分不开的。互联网的发达造就了发达的互联网舆论环境,任何一条负面新闻都可能通过媒体和受众的传播而尽人皆知。食品安全事件不断被发掘和传播,使人们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于是更多的食品安全问题被发掘出来加以传播……社会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在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于是形成了当下全民关注食品安全的社会氛围。

  在全社会的关注之下,食品行业的曝光度不断提高:从公布详细配料到生产线直播,从负面新闻的详尽追踪到事件的科学分析,从责令下架到网络通报……不断提高的食品安全曝光度净化着食品行业空气,提高了不法分子的违法成本,使我们的餐桌更加有保障。[pagebreak]

  3.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欠佳,人们往往不能对信息形成客观的判断

  网络的特性使得每一个人不单单是信息的受体,而且能够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自媒体”时代来临——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基础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食品安全的备受关注,使得人们更加乐于担当“食品安全信息传播者”的角色。但是,在人们热情的投身于信息传播之时,往往却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在食品安全愈发敏感的今天,任何一条关于食品安全的新闻都会被不假思索的大肆传播,浮躁的社会风气和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使得人们无心去判断信息的真实性,而欠缺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也使人们无力去判断,于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逻辑,怀着“转发一下并无大碍”的心理,使得信息一传十,十传百。

  新疆毒血事件便是一例。倘若传播者具有相应的媒介素养,知道如此重大的新闻需要核实方可传播;倘若传播者具有相应的科学精神,懂得先要咨询权威以辨别毒血传播艾滋病是否可能。两者满足其一,“毒血事件”便不会发展到社会恐慌的局面。

  可燃面条疑云、西瓜膨大剂风波、金菌标准之争……不断出现的被妖魔化成“事故”的“事件”,折射出的,是民众作为传播主体的弊端,是他们心底深深的不安。

  结语:

  食品遇上互联网,一见钟情是意料之中。它们的“恋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引领着社会的风尚,革新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用“革命”一词来形容其深远影响亦不为过。虽然带来了不少问题,但瑕不掩瑜——如同历次的社会革命总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却不能否定进步的力量和功绩。相信,随着互联网的向前发展,使用者的素质不断提高,社会风气的日趋和谐,游戏规则的日益完善,食品与互联网的“爱情”必将为我们带来更多、更美好的生命体验。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食品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食品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食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友情链接

电话: 0371-86563572  邮箱:kf@zhuoqi365.com  版权所有:河南卓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豫ICP备09039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