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食品网 » 深度观察 » 食事周刊

正文

2012042期“泻药”与“补药”

发布日期:2012-12-25  来源:中国食品网   浏览次数:6023

导读:上一周食品圈的两件大事着实为丢掉化学课本多年的笔者恶补了一下化学知识,相信有此感觉的不仅是我一人。算起来,这两件事也算是“旧闻”了,但是经过“猛料”的陆续加入,“旧闻”也发酵出了“新意”,这两件大事便是:“塑化剂事件”与“速成鸡”事件。

中国食品网讯

  速成鸡与塑化剂

    上一周食品圈的两件大事着实为丢掉化学课本多年的笔者恶补了一下化学知识,相信有此感觉的不仅是我一人。算起来,这两件事也算是“旧闻”了,但是经过“猛料”的陆续加入,“旧闻”也发酵出了“新意”,这两件大事便是:“塑化剂事件”与“速成鸡”事件。

  笔者咂摸了一下两件事,发现有不少共通性:

  都是化学制剂惹的祸:一边是“保健要员”抗生素,一边是“工业干将”塑化剂;两者都牵连甚广:“速成鸡”事件将肯德基、新希望等一溜儿名企拖入泥潭,塑化剂更是在重创白酒行业之后,将“魔爪”伸向了调味品行业。最重要的是,两者所折射出的境况,都需要尽快开出对症的“药方”,这“药方”上既要有“补药”,也要有“泻药”。

[pagebreak]

  惊爆点:“酱油醋”等调味品“塑化剂”含量是白酒的400倍

  塑化剂在白酒行业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轩然大波,诸多著名品牌白酒被卷入其中,如今又有新闻爆料称我们日常所食用的酱油醋等调味品也都含有塑化剂,而且其毒性是白酒的400倍!

  “食用的酱油、醋、饮料里面的塑化剂含量是酒的400倍。”微博中,北京绿腰食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龚也长语出惊人。短短一天,这条微博就被转发15000余条。一时间,消费者人心惶惶,持有相关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更是如坐针毡。【详细】

  监管、信心需吃“补药” 微博、“恐慌”需吃“泻药”

  调味品是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必需品,其安全性自然是备受关注,而“400倍塑化剂”的言论正好击中了这一要点,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言论虽然唬人,但仔细想想,又觉得似又不妥:如果调味品中的塑化剂真的是白酒中的400倍,以卫生部【2011】551号文件中规定最为严格的DBP(最大残留量为0.3mg/kg)计算,调味品中的塑化剂含量竟达120mg/kg。如果传言真实的话,监管部门能够坐视吗?反观爆料者,除了爆出这一言论之外,没有举出任何可信的数据,“400倍”一说的来源亦是语焉不详,令人生疑。后来,媒体在跟进采访时,爆料人干脆说:“这种说法的确有些夸张”。但是,夸张到何种程度?调味品中到底含有多少塑化剂?依然没有说清楚。

  就是这样一条语焉不详、真假难辨的微博,竟然有高达万次的转发量。

  人们常常说:21世纪是信息社会,现在的确是越来越信息化了,而且通过微博这样的自媒体平台,人人都是传播者。纵观食品圈此起彼伏的谣言,大多是由微博而起,且不论“400倍”的说法真假如何,有多少人在传播这一言论之前是经过认真思索,本着“不造谣,不传谣”的严谨态度去审视它的?

  “最炫微博风”也许该吃一吃泻药了。

  前文提到的【2011】551号文件并非调味品行业可以参考的唯一标准,2011年8月份,卫生部又单独下发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通报食品用香精香料适用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有关问题的函》(卫办监督函[2011]773号),该文件中规定:食品用香精香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总含量不超过60mg/kg的,可以允许继续生产销售和使用。对比两份标准,舆论惊呼:两份标准为何差别如此之大,该用哪一份?需要注意的是,773号文件限定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总量,551号文件只规定了3类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在《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第六批)》中,共提及17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773号文件所规定的最大残留量是这17种物质之和,其数值大于551号文件是必然的。

  抛开两份标准之争,调味品和食用油中的塑化剂含量比酒类高是必然之事:塑化剂属于一种“厌水亲油”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在油脂中的溶解度高。醋虽然不是油脂,但是醋对塑料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容易促使塑料中的塑化剂成分释出。另外,油脂和调味品广泛采用塑料包装,其中的塑化剂含量自然比白酒要高。不过,无须惊慌,调味品、油脂虽然含有塑化剂量高,但是每日用量很小,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对健康的影响可以忽略。

  虽然,标准不一定有问题,但是,有关部门在误解产生时未能及时澄清,则是工作的失误了,这一剂“补药”还得吃。

  国人对食品行业不信任情绪浓厚,且抱着“0容忍”的态度和决心,稍微有点违背“常识”的内容,皆被划为“不安全”的范畴。这种恐慌情绪,当服一剂泻药;消费者的信心,还需企业和监管者共同喂“补药”。

[pagebreak]

  惊爆点:“速成鸡”“嗑药”长大 大企业品质难保

  “45天速生鸡”在央视被曝光后,一时间人心惶惶,人们也将白羽鸡与速生鸡画上了等号,肯德基等餐厅也成了众矢之的。近几年来,有关白羽鸡的新闻一直没有间断过,白羽鸡真是比我们想象的还可怕吗?白羽鸡就是速生鸡吗,因为成长周期短就可以跟速生鸡画上等号吗?一切疑问急需答案!

  央视近日又曝光了山东多个地方的养鸡场对白羽鸡喂食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有些地方甚至给鸡喂食国家明令禁用的激素类药物。在本次“速成鸡”事件影响下,畜牧业到底形势如何,相关公司是否牵扯其中,都令人十分关注。【详细】

  药方:“药鸡”当吃泻药 监管应“大补特补”

  关于45天养成的肉鸡是否“速成”的争论持续已经,本网曾撰文指出45天的养殖期对于白羽肉鸡来说属于正常范畴。(详见)当然硬要说它们是“速成鸡”也并无不可,因为这些鸡在出栏时还没有性成熟,都是“童子鸡”。

  但是,凡事就怕一个“但是”,如果上市销售的鸡是药物催成的就另当别论了,45天速成的鸡不可怕,药鸡才是真正应该担心的存在。在央视的爆料中,我们看到养殖者将人用药、禁药、激素大量喂给肉鸡,并将这些肉鸡卖给屠宰加工企业。震惊之余,我们不妨倒推一下这其中的逻辑线:养殖户的辣手黑心无非是利益驱动,能够产生利益证明有市场,有市场证明这些鸡最终能走上餐桌成为人们的口中食。问题出现了:为什么养殖者敢于肆无忌惮的喂药,为什么这些“药罐子”鸡能够有市场,为什么它们能堂而皇之的走上餐桌?仅仅是道德沦丧,人心不古吗?

  笔者提出这些问题当然不指望有人来回答,只是一种设问,答案其实很明白:

  养殖户敢于肆无忌惮的喂药,证明收购公司的检验检疫形同虚设,甚至根本就是心知肚明,无为而治;证明监管者的触角在面对大量散户时的无力,当然,也可能是选择性无力。

  这些“药鸡”能够有市场,证明企业的自检体系基本失效,监管者的监督职能没有实行,使得“药鸡”能够走出企业、走向市场。

  “药鸡”能够走向餐桌,说明流通、销售环节的检查流于形式:六和也算是大企业,“禁药喂鸡”也定然不是一日之现象,如果说单次抽检还可能出现未抽中问题产品的概率问题,如此长久存在的“药鸡”现象,使得“概率论”苍白而无力。

  所有的矛头均指向了饱受诟病的“管理者”,“管理者”当“大补特补”。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需要自己买回活鸡,先喂给泻药,饲养足七天(国家规定禽类上市之前要有七天的停药期,而“药鸡”是否遵守很难说)再自行宰杀烹制。抑或是,给监管部门开一个“大药方”:来几粒艾万可,治治无法雄起;来几瓶肾宝,医医浑身乏力;来几包钙片,健全组织,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来几盒“脑白金”。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食品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食品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食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友情链接

电话: 0371-86563572  邮箱:kf@zhuoqi365.com  版权所有:河南卓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豫ICP备09039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