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食品网 » 深度观察 » 食事周刊

正文

2013011期 死猪事件折射出的溯源尴尬

发布日期:2013-04-02  来源:中国食品网   浏览次数:7730

相关部门立即协调黄浦江上游周边地区,调查死猪来源,以从源头上制止死猪不规范处置行为,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中国食品网讯  2013年3月,上海黄浦江松江段水域现大量漂浮死猪,死猪来自于黄浦江上游。截止3月20日,上海相关区水域内打捞起漂浮死猪累计已达10395头。相关部门立即协调黄浦江上游周边地区,调查死猪来源,以从源头上制止死猪不规范处置行为,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死猪事件

  死猪漂浮并非第一次

  据上海松江区农委相关人士说,这些死猪已及时地进行集中的无害化处置,并根据死猪身上的耳标等养殖信息来追溯,判断这些死猪基本来源于上海的上游地区。而此前上海已向被疑为死猪来源地的浙江嘉兴提供了14个猪的耳标。

  而浙江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动物疫病防治处一位顾姓处长说,上海方面传来的消息,从黄埔江捞起的1200头死猪中,有十多头的死猪从耳标上辨识是来自浙江嘉兴,其它大部分的死猪无标识,来历不明,或因腐烂而难以辨认。根据腐烂程度,一些猪至少是在一个月之前死的。

  有记者采访了多名附近居民,这些人都表示,河面上出现死猪并不是第一次,但数量没有这次多。一王姓村民表示,每年都能在河面上看到死猪,但并不清楚从哪里来,只知道从上游漂下来。养殖场为了方便省事把死猪丢在了江里,这严重污染了水质,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

  截止到3月30日,据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威介绍,经过沪浙两地协作,在本市相关部门和地区的努力下,目前,本市水域(除省界水域外)已基本完成漂浮死猪的清理打捞工作。市农业部门对打捞上来的死猪全部做了焚化等无害化处理。

  然而民众质疑担忧的,不仅是持续上涨的死猪数量、部分死猪身上检测出的猪圆环病毒,而是死猪打捞地黄浦江上游,正是上海市饮用水的取水水源所在。在事发半月之后,黄浦江的死猪打捞数量已经超过万头,人们在担心饮用水安全的同时,也急迫地想要知道这些死猪到底从何而来?为什么它们会出现在江水里?找到并严惩无良商人才是重中之重。[pagebreak]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的全国大部分地区,饲养的小猪达到45至60日龄、重约20斤左右时,都需要打防疫针,同时在每只猪耳朵中植入类似禽畜身份证的“耳标”。记者在现场也看到了这些死猪耳朵上的“耳标”,但上面字迹模糊,无法识别具体信息。

  耳标关键时成摆设

  “死猪的尸体堆积如山,无法焚烧,只好挖坑埋掉。坑也无法挖深,半米就出水。无计可施的人们,在兽医们走后,便趁着夜色,用平板车,将那些死猪,拉到河堤,倾倒到滚滚的河水中。死猪们顺流而下,不知所终。”

  很少有人能想到,莫言多年前在书中写下的情形会真实发生。针对死猪,上海有一个自己的机制,就是由社区农委上门收取死猪,然后在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视情况对养殖户进行补偿,但在江浙一带,并没有这样的机制。同时,这名工作人员表示,根据已打捞上来的死猪“耳标”的数字,初步判断这批死猪来自于多个地方,包括浙江嘉兴、平湖,以及江苏等地。

  耳标是用来标明牲畜身份,承载牲畜的个体信息,像耳环一样打在牲畜耳部。早在2002年,国家农业部就推出了《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要求对猪、牛、羊佩带免疫耳标,并建立相关的牲畜档案,一旦发现问题,可以立即追溯源头,耳标成为食品安全链条中的重要举措。

  然而,在此次上海打捞的死猪之中,除了被一些养猪户故意扯去耳标的情况,仍有收集到大部分耳标,却无法查明死猪的源头信息。上海方面称,部分耳标信息将源头指向嘉兴,嘉兴则表示,部分死猪来源于上海金山,这让人不解:如果耳标中藏有信息,怎么连猪是谁家养的都不知道?

  上海市农科院科研所处长赵志辉介绍,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耳标编码对应的牲畜档案中,应当包含饲主姓名、所处地区、动物种类、年龄、免疫日期等信息,但在执行过程中,各地的松紧程度不一。有的养猪户漏登或不登信息,有的到了屠宰场才补登,有的耳标登记的不是饲主名字,而是某一个中间供货商的信息,导致追溯难度非常大。

  结语:死猪事件发生以来,人们谈猪色变,相关地区猪肉价格一落千丈,与往年节后价差相比极为明显。但是,漂浮的死猪或许可以被捞尽,如何解决好养殖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让这样的事再次发生,成为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本就存在的追溯环节,到了发生问题的时候却不能起到至关作用,而不良商家更是投机取巧,不顾百姓安危,毁坏耳标,逃避责任。监管环节出现漏洞,追究责任人等治理措施就会大打折扣,如何像养殖环节一样受到重视和严格监管,对丢弃病死动物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对溯源系统改善升级,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溯源有了追踪,那些不良商人才无所遁形。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食品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食品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食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友情链接

电话: 0371-86563572  邮箱:kf@zhuoqi365.com  版权所有:河南卓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豫ICP备09039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