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食品网 » 食品安全 » 食品追溯

正文

二维码蔬菜价格高 扫码信息有限

发布日期:2014-06-09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浏览次数:5341

中国食品网讯

 

 

  身披“身份证” 价格是普通菜的两倍

  二维码有的是乱码有的只扫出网址

  拿起手机轻扫一下食品外包装上的二维码,便可了解其生产、包装、流通各环节的信息……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中,明确表示将对食品生产的相关环节实施“最严格的全过程管理”,食品可追溯体系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不少“戴着二维码身份证”的食品,其中一些食品的价格甚至比普通食品高出一倍,但二维码背后所传递的内容却非常有限,远远达不到“全过程可追溯”的标准。

  调查:

  贴二维码生菜 400克8.8元

  蔬菜水果也有“身份证”了,记者近日在走访超市时发现,在蔬菜区和生鲜水果区,已有多种食品的外包装上出现了“二维码身份证”。和普通的散装蔬菜水果相比,这些“戴有身份识别功能”的食品在出厂前就已经穿好了包装膜。相应的,它们的价格也相当“高大上”。

  在家乐福康王路店,记者在生鲜区看到了十几种“穿着二维码身份证”的叶菜。这十几种蔬菜主要出自三个厂家:广州市科学城某农业有限公司、白云区某农业公司和深圳某有限公司。

  记者看到,以广州这家农业有限公司的青菜为例,在售的有通菜、生菜、白菜、芥菜、菜心、空心菜等十余个品种。这些青菜在出厂前就已经用保鲜膜包好,并贴上了包装时间、产地、企业电话、企业名称、企业地址、溯源网址等信息。另外,在标签的右上方,还有一个厂家制作的二维码。这些青菜的价格并不便宜,每盒统一售价8.8元。记者在散装称重台测量发现,每盒青菜的重量为400克。而同样的生菜,在惠福西的菜市场,售价为4.5元~5元一斤。

  在天河城的超市,记者同样看到了几种贴着“二维码”的生鲜食品。一款来自吉林长春的猪肉由于“野生放养、来自长白山脚下”,一斤卖到了88元。在每盒猪肉的外包装标签上,同样印有一个二维码。在另一侧的瓜果蔬菜区,一盒250克贴有二维码标签的有机奶白菜也卖到了6元多的高价。

  对高价的青菜和生鲜食品,市民会不会买账?记者先后随机采访了数位正在挑选的市民。“感觉这种(有二维码的)菜更能让人放心一点。”“虽然贵一点,但是应该会更安全。”多位市民均表示贴着二维码的食品给人感觉“更高端”,“应该出自大企业”。

  扫码:不能跳转的网页、乱码……

  二维码扫出的东西很有限

  既然二维码给市民的第一印象是“高大上”,那么二维码究竟能给市民带来哪些信息呢?接受采访的多位市民均表示“并没有刻意扫描过”。“应该就是这商品的生产加工过程吧,否则设置个二维码没有什么用。”市民刘小姐表示。

  为一探究竟,记者先后使用了两个二维码扫描软件对上述商品进行了扫描。先将手机镜头对准二维码,然后软件将自动识别二维码,扫描完成后,软件的页面会跳转至“扫描结果”。

  然而,在记者扫描的五个厂家的15个二维码中,仅有深圳市一家公司扫出了该厂家的网站主页。其余四个厂家的二维码,有三个出现了依托于微信或QQ的网页链接,当记者点击“打开网址”时,手机跳转到微信或QQ页面,便再也没有了动静。最后一个公司的二维码则是不能被二维码软件识别的乱码文本。

  探因:

  做追溯系统 增加企业成本

  为什么看似高端的“二维码身份证”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有用?记者了解到,做追溯系统会大大增加企业成本。

  “我们已经开始做全程追溯系统。产品包装上有条形码如同身份证,消费者只需扫条形码,就可获知包括生产时间、销往目的地等信息。” 广州酒家总经理助理赵利平告诉记者,其旗下利口福月饼在四五年前就已开始实行产品追踪溯源系统,产品溯源系统对产品质量监管、防伪、生产安排等方面都起了很好的作用,但加印条码等生产工序方面也给企业带来了成本。

  此外,广州另一家食品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鉴于成本考量,公司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采用了全程追溯体系,“有些产品市场销售价很低的,就没有采用该体系,利润太低,无法实行。”

  该公司负责人透露,做“追溯系统”费时费力,而且涉及很多原料采购环节,要想真正建立这样的追溯体系并不容易。

  背景:

  食品安全法修订案明确

  实施最严格全过程管理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明确表示将对食品生产的相关环节实施“最严格的全过程管理”。新的修订草案除了对生产、销售、餐饮服务等各环节实施最严格的全过程管理,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完善追溯制度外,还重点完善监管处罚制度、健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等制度方面,决策层将增设责任约谈、风险分级管理等要求。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食品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食品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食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友情链接

电话: 0371-86563572  邮箱:kf@zhuoqi365.com  版权所有:河南卓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豫ICP备09039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