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食品网 » 食品资讯 » 粮食加工

正文

重庆胡代书 研发越年再生稻

发布日期:2016-05-06  浏览次数:132779

中国食品网讯

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企业 重庆DS越年再生稻研究所

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一半人口以上的主食,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全球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自然灾害频发粮食增产日趋缓慢,其次主要的是水稻生产,有史以来,需要年年犁田、播种,育秧、栽秧,而导致生产成本高,劳动强度特别大,经济效益太低,农村男女青年和壮年大家都不愿种田,全都奔赴外地打工找现钱,大片良田无人种,粮食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发展DS越年再生稻,大大降低水稻生产成本,提高稻谷产量及大米质量,从而增加水稻生产的比较效益,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必然之路。

DS越年再生稻是利用高寒山区之野生稻根系发达,抗寒、抗旱、抗病虫、抗倒伏强之基因,经过数十年反复杂交、研究、试验、示范而成功的一个DS越年再生水稻新品系。

重庆DS越年再生稻研究所成立于2008年,注册资金5万元,试验基地130余亩,职工17人,其中大学以上学历8人,高级职称9人。1999年荣获澳门举办首届世界农业成果博览会国际金奖,2015年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授予重庆忠县DS越年再生稻研究所<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企业>的奖牌。

 

 

胡代书,男。1942年生,重庆市忠县人,初中文化,高级农技师。曾兼任忠县科协二届委员、万县市第一届政协委员、四川省农资科协理事、全国先进个人、全国道德模范、香港新闻出版社国际科技顾问、世界发明家商会理事。

1957年——1978年任生产队记分员、会计、事务长。

1978年——1979年调马灌公社饲养场工作。

1982年至今:以《杂交水稻小苗直插半旱式大田为基础的稻田养鱼》永久免耕栽培及越年再生免栽秧的研究、试验、示范,于1986免耕获得成功,以水稻750公斤/亩,且田内鲜鱼183.8公斤/亩的全国最佳成果。1989年,经数百次反复研究、试验,一种只需一年播种,数年收获稻谷,且产高、质优、抗逆性强,国内外罕见的水稻珍品,终于成功。1993年申请发明专利: 931109922号。1993年被推荐为万县市第一届政协委员。1995年获国家“火炬杯”金奖,又被考评为“高级农技师”同时荣获“四川省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及“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誉证书,又同时被四川省农资科协评为“优秀会员”,并被推选为四川省农资科协第四届理事。1996年获国际“优秀奖”。1997年荣获重庆市授予的“双文明先进人人”称号的荣誉证书。1998年获世界首届农业科技成果《国际金奖》,同时获国际“金杯”,及99.99%纯金金牌一枚。2000年正式授予发明专利权,权限期为20年。2001年被英国国际专利开发中心载入《世界发明英才与专利技术词典》(2001年世纪版)。2007年荣获“重庆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称号荣誉证书及500元奖金。2008年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荣誉证书称号。

发表论文:《稻田养鱼》中国水产学会1987年9月版。

《依靠科技、振兴农业》四川省农资科技通讯1997年1期。

《满腔热情为科普》编入大型历史巨著《世纪之光》百业状元卷。

《水稻生产的重大突破》、《科学中国人优秀论文集》一书等十余篇,同时被载入《世界华人精英大典》、《中国发明家大词典》、 《祖国大地颂》等十余家书刊及《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商报》、《中国日报》,《中国科协报.中国农民报》中国贸易报及省、市数十家报刊。

国家每年分别通知胡代书作为特邀代表身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五一劳动节、十月国庆节、元旦节、春节庆典盛会,同时还通知前往曼谷、伦敦及美国参加专利技术洽谈会及重庆市政府组织的科技成果展览会。

胡代书从小就热爱科学,相信科学,经过几十年从不放弃的辛苦钻研,终于在再生稻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该品种与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比较,有以下突出几点,而且任何水稻品种都无法对比的,最主要的几大特点:

1、抗寒力特强:露天越冬稻桩0下6度不会死亡,父本最大一株已生长35年(直径2平方米)。大片区生产栽培最长的有15年,第二年开春后,利用稻桩基部萌芽生长分收获稻谷。

2、抗旱力特强:它保持野生稻根系发达之基因根系多而长,能伸长到土壤深处吸收水份和养料。因此不只是水田能越冬再生,而在土壤深厚湿润的旱地也能正常越冬再生,每年收获稻谷。

3、抗病力强:它保持野生稻,稻 秆粗而硬的基因,叶片立直,不倒伏,光合作用好,增强抗病虫力,特别是高抗稻瘟病。

4、产量高:由于它不倒伏,高抗稻瘟病,所以增产潜力很大,一般亩产在500-600公斤/亩。左右,最高可达750公斤/亩以上。

5、米质优:只因它是连年利用稻桩露天越冬,稻桩经过数十年冬天霜雪冰冻,稻米质量不断提高,1999年农业部监测蛋白质8.7%,而2011年农业部再次监测蛋白质高达8.92%,安基酸总量高达7.89%。

6、是分力强:最大一窝野生稻32年一窝直径2平方米;大面积生产栽培,第二年可分50-100个)。

7、不择劳力:每年不犁田、不栽秧,妇女儿童、老、弱、病、疾等人均可管理(贵州省溶江县残疾青年转业军人种懒人稻(网上百度可搜到)忠县拔山镇试种农民:李发良(残疾人)。

8、减轻劳动强度:只一年栽秧就数年免耕免栽,特别是农民每年双抢季节(又收小麦,又犁田,又栽秧,农民又苦又累)就全免了(不犁田不栽秧)。

9、节约劳力:每年可节约犁田、么田、播种、育秧、栽秧的人工:7-8个/亩。

10、大大降低水稻生产成本:每年所需稻种及育秧之地膜,人工栽秧、犁田、么田、打稻瘟农药等生产成本7—800元/亩左右,也全免了。

11、食品安全有保障,不用稻瘟农药。

12、目前广大农村男、女青壮年全部外出打工找现钱,大片良田无人耕种,这就给留守在农村老弱病残、妇女、儿童种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自种自食,不再去超市购买大米了。

该项目35年来在国内11省120多个县及各级农科院校数万亩大片区生产示范表现较佳,云南西双版纳一企业家现已种上2000余亩,计划在勐海县发展20多万亩,目前又与云南省多位企业家联合组织农业开发公司去老挝越年再生富硒稻谷,同时在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也开始试种。

该DS越年再生稻(长寿稻)富硒大米在国内统一试销售98元/2公斤/袋。日本一博士品偿该大米及了解该大米的营养成份后称若在美国、日本每袋2公斤可值240元人民币。同时她还把2014年3月26日——27日中央7台连续两天连播长达7分钟的有关越年再生稻的光盘中文版,翻成英文版分别送给她在日本和美国的所有朋友。

该项技术早在1995年英国国际专利技术开发中心及伦敦应用技术研究院,共同组织专家进行周密调研系统的可形性分析和科学评估后认为该项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商业前景广阔、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该品牌极具导入国际市场值价。

(1)、1993年12月19日中国水稻专家、四川省农科院梁禹九、梁老亲笔写信与四川省相关领导建议对该项目予以支持。

(2)、1994年8月11日原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周开达教授对四川日报编辑讲:他们所已派人对胡代书的越年再生稻进行了多次考察,目前以将此项目纳入正规科研,他还说:该项目很有研究价值,会引起水稻栽培史上的重大进步。

(3)、1995年3月17日原万县市王越副市长和忠县农委邓明清主任一行专程前往忠县马镇胡代书的越年再生稻试验基地现场考查后说:“我是听说过这个事,有点不大相信,今天看了确实是件成功的事实”,还说:“一个农民多年这样大胆试验,取得成功,是人们不可思议,了不起的大事”

(4)、1996年6月1日香港经贸局国际商务中心在中国物色农业专利发明人时,认为该项发明专利实用性高,具有极高的转让机会和开发价值。

(5)、2000年,越年再生糯稻发明专利正式授权。

(6)、2003年5月6日,原国务院参事,重庆市政府参事、重庆市政协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学良先生,对该项目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后,认为该项目是水稻栽培划时代的科研成果,为此,特向市政府提出了《关于在我市推广越年再生稻的参事建议》同时市政府参事室领导认为该建议对于提高水稻种植的劳动生产率,推动我市水稻生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建议将此期《参事建议》送市政府领导阅示。当天市政府办公室王越秘书长(亲自去实地考察过)及陈光国副市长也在参事建议上亲笔签字批示。

(7)2004年3月5日,原国务院副秘书长汪洋副总理通知胡代书参加4月28日至5月1日在北京隆重召开的中华创业新闻人物“五一座谈会,并鼓励胡代书说:“对您在本职工作中取得的成就与荣誉深表敬意”。

(8)、2010年9月1日,日本《朝日新闻》网称再生稻——“懒人稻“之父,说胡代书将改写水稻历史,使全世界受益,网友则称胡代书是“中国第二个袁隆平”。

(9)、2014年5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正式,对越年再生水稻种子的培育方法及育苗种植方法发明专利技术向全世界公开了,同年7月中国专利局代理将此发明专利向国际提交了申请国际发明专利的正式申请书。

虽然该项技术已基本试验成功,现已在国内外进入大片区生产栽培示范,其实这也只不过是万里长征才迈出第一步,该越年再生稻抗稻瘟病特强,抗倒伏特强,增产潜力很大,还需进一步提高产量与大米质量,以及绿色食品的研究试验示范。

该项技术目前正处于国内外大力发展之势,为此即需扩大对制种用父母本原原种以及大面积生产栽培用种制种的土地、人力、物力及各种设施包括种子的储存,包装、运输等还需要投入巨资。但是重庆DS越年再生稻研究所(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时代印象大厦C栋11-9,网址:百度搜索研究所全称)多年来负债研发,目前资金相当困难,胡代书希望能得到党和政府在资金上予以扶持,同时寻求有实力的合作方,共同促使该项国内外领先技术尽快在国内生根开花结果,争取早日走遍世界,为人类的美好生活锦上添花,为全人类的食品安全作出我们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而奋斗!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食品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食品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食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友情链接

电话: 0371-86563572  邮箱:kf@zhuoqi365.com  版权所有:河南卓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豫ICP备09039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