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食品网 » 食品资讯 » 热点新闻

正文

纸杯“新国标”出台遭商家回避 国标再遇尴尬

发布日期:2012-06-11  来源:中国广播网   浏览次数:3170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从今年6月1号起,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员会发布的纸杯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这一标准的实施,无疑对广大消费者的饮用安全又增加了一份保障。然而,记者调查后发现,纸杯新标准并没有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中国食品网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从今年6月1号起,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员会发布的纸杯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这一标准的实施,无疑对广大消费者的饮用安全又增加了一份保障。然而,记者调查后发现,纸杯新标准并没有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回顾近年来多项环保标准,从"一次性筷子的国家强制标准"出台,再到"限塑令"的实施,几年过去了,当初备受关注的国家标准,如今的执行力却在逐年渐弱,那么,国家标准为何总是遇到尴尬呢?

  今年6月1号开始,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员会发布的纸杯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新发布的纸杯国家标准首次提出"杯口距杯身15毫米内、杯底距杯身10毫米内"不应有印刷图案,不得使用回收原材料制作纸杯、不得人为添加荧光增白剂。

  在双井家乐福记者看到,在售的四个纸杯品牌中,有三家知名品牌的纸杯,通体印有颜色鲜艳的图案。记者随机采访了6位消费者,其中有5位消费者更偏爱旧标准的纸杯。

  六月一号,记者走访了麦当劳、肯德基和吉野家等多家快餐店。无一例外,他们都没有使用新国标的纸杯。麦当劳公关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麦当劳公关部工作人员:麦当劳使用的纸杯完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标准。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表示,麦当劳的回答没有任何争议。因为新国标不具有强制性,只是推荐性标准。而且,之前大多数企业执行的行业标准并没有废除。所以生产企业可以按照行业标准继续生产或销售产品。那么,为什么不统一标准,并上升为强制执行的标准呢。

  董金狮:过去是质检部门为主。后来国务院重新行政划分,把食品安全问题划归给卫生部主管了。在没有发布之前由于行政管理的变更,所以导致了这个标准还没有出台就胎死腹中了。所以纸杯的标准按道理应该是强制性,涉及到食品安全,但是质监局不弄成强制性就意味着他还需要执法,而且执不好他就有责任。所以弄个推荐性。

  同时,董金狮表示,有标不依,多标共存,这给今后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监管留下了隐患。

  董金狮:如果行业标准不废除,又很混乱了,企业的生产,会避重就轻,明显行业标准要松于国家的推荐性标准。对监管部门到底是按哪个标准来管理企业,如果不符合国家新的推荐性标准但他符合原来的行业标准,你怎么处罚他。最后消费者就比较茫然,真正有一头雾水的消费者。

  像这样遭遇尴尬的国家标准并非个例,四年前的6月1号,塑料购物袋国家强制性标准实行。在实施初期,全国农贸批发市场的超薄塑料袋使用量曾经一度减少了50%,然而民间调查小组的研究却发现,"限塑令"的执行力逐年削弱,大量超薄塑料袋重返市场。

  为推动"限塑令"的实施,几位来自民间组织和高校的青年人于2008年3月成立了"民间限塑政策研究小组"开始对"限塑令"进行研究。而2011年的第四次调研发现,农贸市场商户的不执行比例为86%,较2008年又有明显下降,且大部分是不达标的超薄塑料袋。

  一组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过1万亿个,仅北京,每年废弃的塑料袋约23亿个。这组庞大的数据意味着,大部分塑料袋在使用12分钟后就被丢弃,但这个塑料袋在环境中的自然分解,却需要20年到200年的时间。治理白色垃圾任务如此艰巨,那为什么有限塑令,却难执行呢,限塑小组负责人之一、著名环保人士毛达认为。

  毛达:首先法律层级不够高,力度不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限塑令"只是国务院办公厅的规范性文件,但真要涉及到违法现象,有争议的时候,唯有促请工商部门去做,但是他们不做,还是没有办法。

  按照国际通则,食品包装安全等同于食品安全,从一次性筷子到塑料袋再到纸杯,这些与环保和食品安全息息相关的国家标准如何才能落到实处。食品安全专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建议。

  董金狮:对于标准的制定是一个技术文件,技术文件的制定首先是要公开征求意见。不能让企业绑架了标准。 第二,标准一旦制定就要加大宣传,让执行这个标准的单位知道这个标准内容是什么。让违法者知道这是违法的。第三,标准一旦有了,对监管部门的责任要划分。我们更希望我们的监管部门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而且把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要建立健全举报制度。

  虽然国家标准落实的并不理想,但是在我们身边也不难发现, 很多人购物时拿着自带的购物袋。很多商家提供着可重复使用的消毒筷,当我们每个人都树立起不以善小而不为的节约环保观时,绿色的环境、健康的生活离我们将不再遥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食品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食品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食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友情链接

电话: 0371-86563572  邮箱:kf@zhuoqi365.com  版权所有:河南卓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豫ICP备09039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