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食品网 » 深度观察 » 热点聚焦

正文

【深度】CPI破2 手里的钱为什么还是不够花?

发布日期:2012-08-25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   浏览次数:3848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CPI同比下降1.8%,连续6个月呈现负增长,这是两年多来,CPI首次步入“1”时代。CPI涨幅回落,一些专家学者解读称,未来中国将进入低价时代。民众生活中感受的事实是这样吗?

中国食品网讯

  CPI破2不代表物价降低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CPI同比下降1.8%,连续6个月呈现负增长,这是两年多来,CPI首次步入“1”时代。CPI涨幅回落,一些专家学者解读称,未来中国将进入低价时代。民众生活中感受的事实是这样吗?CPI涨幅回落,只是增幅变小,消费品价格绝对水平并没有下降,住房、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开支对中低收入家庭压力仍然很大。

  背景

  知名企业家刘永好曾建议国家统计局调整CPI计算口径,增加房价在CPI中的比重,解决食品所占比重过大的问题。刘永好表示,30年以前,居民的绝大部分收入用于吃穿,特别是吃。现在居民吃粮食和肉的支出所占的比重较小,开支最大的是房地产。他说:“我们一辈子的积蓄绝大多数都买房子去了。既然占了这么大的比重,为什么在计算CPI时房子的比重很小?”

  

白领称工资增长追不上物价 无闲钱再消费

 

  房价过高 房租上涨过快

  

今年7月上海房价创下历史新高

 

  尽管目前房地产正在进行史上最严厉的调控,但房价并没有出现大幅松动,与此同时,租房价格却出现了大幅上涨,部分城市房价近期也开始反弹。

  北京房租“疯涨”

  业内最新统计显示,本轮房租上涨从今年4月份开始,相比4月份的均价,7月的租金上涨了660元。7月份,北京房屋月租金均价为3670元/套,环比上涨4.2%。也就是说,7月份租房,每套要比6月份多付150元。这也使得不少白领纷纷采取合租或到郊区租房的方式来节约居住成本。

  居住和饮食是人们每天生活工作的必需品,房价、房租上涨过快,造成两者开支过大,给中低收入者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

  统计局称平均年薪5.6万元

  根据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1年北京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56061元,月薪相当于4671元,这个数字一出来,就遭到了诸多网友的质疑,纷纷表示自己拖后腿了。即便如此,按此数据计算,在缴纳五险一金以及个税之后,人均实际收入不到4000元。

  租地下室都要1500元

  目前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动辄3万元一平米,工薪阶层别说全款买房,就是凑足首付都很难,绝大多数人只能靠租房。

  现在在北京市区与其他人合租一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房子,自己住其中一个十余平米的单间,租金大约在1500元左右,在中关村等人流密集的地区则会更高,部分地段地下室月租金甚至都要1500元。

  居住在CPI中占比过低

  数据显示,自限购令颁布以来,北京的房租均价上涨了30%,中关村、CBD等地区甚至上涨50%以上。而居住在CPI中比例只有17.22%。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1500元的房租对于4000元收入的人来说,要占37.5%。如果需要买房、还房贷,支出比例会更大。

  民以食为天

  

近年来中国食品价格上涨较快

 

  CPI由八大类商品的价格指数构成:烟酒及用品、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娱乐文化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与通信、居住。其中占比最高的是食品,占比为31.79%。

  生活成本高催生月光族

  目前,北京市区的普通快餐需要15元左右一份,一个人每月的基本伙食费约1200元左右。如果算上应酬,还要花费更多。此外再加上交通费、手机费、上网费、水电费等其他日常开支,4000元的工资所剩无几。

  CPI有可能失真

  CPI“破2”并非首次出现。中国过去一些年的CPI同比涨幅变化,不仅曾低于2%,甚至还出现过负值。2001年、2009年CPI月度同比涨幅都曾降到零以下。当前的CPI同比涨幅并不是历史最低。从过去10多年的物价变化来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并没有因为两次CPI增幅出现负值而改变上涨趋势。

  根据上文对一个北京普通民众的收入和支出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中低收入者生活负担是何等的沉重,收入基本只能满足租房和吃饭,没有“闲钱”。最近几个月的CPI增幅下降只是增幅放缓,但是占民众支出最大比重的房价发生反弹、房租上涨,民众的生活负担并没有得到明显减轻,甚至还在加重中,有的人因为不堪高房租的重压,已经选择逃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结语

  由于CPI的组成种类和占比的不同,造成民众的实际生活感受和统计数据有不小的落差。统计数据无法真实反映经济情况,这将对决策部门判断整体经济形势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食品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食品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食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友情链接

电话: 0371-86563572  邮箱:kf@zhuoqi365.com  版权所有:河南卓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豫ICP备09039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