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食品网 » 深度观察 » 热点聚焦

正文

刘凤羽:兰州抢盐闹剧是通胀预期加深的表现

发布日期:2012-04-09  来源:华商报   浏览次数:9199

  深度观察: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此起彼伏的涨声,让百姓的脆弱神经时刻紧绷;这样那样涨价,让民众生活成本、心理压力骤然增大,对涨价的恐慌和焦虑日渐蔓延、加深。

中国食品网讯

  这可能是近年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抢购了——都抢购完了,很多参与者还不清楚为何要抢购。

  据报道,3日到7日,兰州市爆发食盐抢购闹剧,现场令人动容:超市人头攒动,价格1.5元的绿色精制碘盐,市民纷纷20袋、30袋地往家扛;各大超市、小商铺的绿色精制碘盐很快被抢购一空,市民又赶到中盐批发点抢购,最多时,6吨食盐不到一天就卖完了。

  而更令人动容的是,与去年那场抢盐风潮是担心日本核泄漏污染食盐不同,此次抢盐,原因并不特别明确:部分人是担心盐价上涨,冲着“绿色精制碘盐将停产,厂家将推出高价盐”等谣言而去的,但更多的人并不清楚原因,只因“见别人抢,自己就加入其中了”——这被一些专家解读为“自我不完善和缺陷”下从众心理作祟,是盲从。

  但果真如此吗?表面看,市民不问缘由盲目抢购,确有性格缺陷等因素,但“从众心理”、“盲从”似乎又不能完全道尽抢购者的真实心态。

  年长的读者或许还记得1988年抢购潮。那次抢购波及全国、全民,可谓“无物不抢”,不少商店几被买空,一人买400斤盐、500盒火柴的场景比比皆是——现在看来,当时很多人的抢购也是从众与盲从,但仔细分析也会发现,从众与盲从背后,核心原因却是物价飞涨(当年7月物价涨幅达19.3%)下,人们对物价极度敏感,对涨价极度恐慌极度焦虑。

  如此,兰州这次盲目的“抢盐大战”,是否也存在对当前物价恐慌、焦虑这一核心诱因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毕竟,虽然时过境迁,当前物价涨幅等并不能与1988年相提并论,但涨声四起、CPI居高不下,人们对物价上涨的恐慌和焦虑甚至远胜当年。

  远的不说,仅今年,1月CPI增速反弹、创3个月新高后,2月虽有大幅回落,但一进入3月,各类物价重又转头上冲:

  农产品方面,前半月价格涨幅回升,尤其“葱上天”(大葱价格暴涨,10元仅能买2根),更引发全国范围广泛关注;民生用品方面,奶粉、食用油、洗发水、快餐等最近涨声迭起,涨幅最低5%,高的达20%;成品油方面,3月20日的涨价幅度为多年来最大,油价由此全面进入“8元时代”,再创历史新高。

  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此起彼伏的涨声,让百姓的脆弱神经时刻紧绷;这样那样涨价,让民众生活成本、心理压力骤然增大,对涨价的恐慌和焦虑日渐蔓延、加深。

  央行发布的问卷调查报告就显示,一季度,62.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

  据说成品油涨价前一晚,各地加油站“按惯例”再迎“抢油”潮,而此次多地竟破天荒出现了宝马、奔驰、奥迪等的身影。能买得起豪车,居然还需要花数小时排队去省区区二三十元钱,看来有钱人对油价上涨也变得敏感、脆弱。

  有钱人尚且如此,遑论普通百姓?

  从兰州普通市民抢购食盐到有钱人抢购成品油,公众恐慌、焦虑于物价上涨背后,实则是通胀预期正在加深的表现。

  温家宝总理去年说过,“通胀预期比通胀本身还要可怕”。从经济学上说,心理预期是影响通胀的主要非经济因素,也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将对通胀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已被列入今年主要任务之一。平抑物价并非易事,但不论出于民生利益还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考量,想法设法降低公众的通胀预期,却是当务之急。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食品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食品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食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友情链接

电话: 0371-86563572  邮箱:kf@zhuoqi365.com  版权所有:河南卓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豫ICP备09039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