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食品网 » 食品安全 » 追溯前沿

正文

蔬菜品种质量变新 扫条形码可查来源

发布日期:2013-02-03  来源:扬州网-扬州日报   浏览次数:5433

导读:一把青菜或一只西红柿,扫描条形码就可查出是由哪块田地出产的、什么时候翻的土、什么时候播的种、什么时候施的肥、农药残留抽检情况如何……在沙头镇,加入质量追溯体系的蔬菜都有自己的“身份证”,从播种、施肥到采收、上市都有详细记录,市民只要在网上通过条形码进行身份查询,即可实现从餐桌到生产源头质量的追溯。

中国食品网讯

  春节临近,市场蔬菜供应情况如何?

  记者昨天探访扬州“菜篮子工程”基地—广陵区沙头镇发现,该镇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不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让市民吃上更丰富、更安全的蔬菜;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直供体系,让市民吃上更便捷、更新鲜的蔬菜……十年来,该镇蔬菜种植面积逐步扩展,如今年产量超过8万吨,年产值达3.1亿元。

  “今年我们还将建设蔬菜产地交易市场、扬州市民蔬菜配送市场等,推行‘生产基地—产地市场—连锁超市(店)、社区、学校、企业’的流通模式,实行标准化、网络化和品牌化经营。”沙头镇党委书记林道顺说,每天将“田里种的”、“棚里长的”、“栏里养的”直销到城市居民手中,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拉近新鲜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距离。

  每天供市区地产蔬菜八成以上

  沙头,有“扬州菜篮子”的美誉。从上世纪80年代起,沙头即开始在蔬菜上做文章,但是效益并不高,许多农民宁愿在工厂打工,也不愿留在土地上。如何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沙头镇党委、政府从现代高效农业破题,历经十年发展,如今已建成了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园区,日供蔬菜近200吨,占扬州市区地产蔬菜的80%以上。

  “围绕菜篮子工程,去年我们新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500亩,今年还将再继续新扩2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确保‘1161’工程(即保证市区100万人,每人每天消费1斤蔬菜,本地蔬菜的自给率达到60%,新建1万亩蔬菜生产基地)落到实处。”林道顺说。

  现在,不少地方出现了农民“卖菜难”、市民“买菜贵”的现象。沙头镇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安全卫生的“干净菜”、“放心菜”种出来了,如何保证扬州市民能够吃得便捷又实惠?

  “去年我们建成农产品配送中心800平方米,以低于市场15%以上的价格为市区万禾、文昌、崇文苑等20家蔬菜平价店,润扬公司、扬力集团等12家企事业单位,育才、汶河小学、

  扬州职业技术学院等8家大中小学校,五亭、富字2家扬州包子厂,大润发、农工商等3家大型超市配送蔬菜,辐射扬州市民20万人、学生近10万名。”广陵区沿江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郭爱萍介绍,今年园区还将规划建设蔬菜产地交易市场、扬州市民蔬菜配送市场等,在市区农贸市场设立沙头蔬菜专柜,推行“生产基地—产地市场—连锁超市(店)、社区、学校、企业”的流通模式,实行标准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将实惠“放心菜”直接送到百姓“菜篮子”中。

  “‘蔬菜直销’像一根扁担,两头分别挑起了‘菜园子’和‘菜篮子’,一改过去层层批发、处处零售的模式。”林道顺说,以往蔬菜流通环节错综复杂,各中间利益体层层抬高菜价。“我们就是要减掉中间环节,降低高价菜‘虚火’,让市民吃上价格实惠的菜。”

[pagebreak]

  种植水平品种质量变新、变高

  一把青菜或一只西红柿,扫描条形码就可查出是由哪块田地出产的、什么时候翻的土、什么时候播的种、什么时候施的肥、农药残留抽检情况如何……在沙头镇,加入质量追溯体系的蔬菜都有自己的“身份证”,从播种、施肥到采收、上市都有详细记录,市民只要在网上通过条形码进行身份查询,即可实现从餐桌到生产源头质量的追溯。

  “田间生产全部执行标准化流程,严格控制投入品;园区还配备了检测设备,采摘上市的鲜菜农残监测做到了100%。”林道顺说,去年在省、市抽检中,沙头的蔬菜无一例出现质量问题,“沙头的蔬菜市民可以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沙头蔬菜的高质量,除了执行严格的检测外,更来源于不断提高的种植水平。记者昨在沙头万亩蔬菜园区看到,分垄成排的拱形钢骨架大棚上,采用了耐磨、耐冲击、耐腐蚀的新型聚乙烯薄膜覆盖。“最重要的是保温效果好。”种植大户马建国告诉记者,他的公司已经投入1000多万元,新建的大棚全部采用了新型材料,并且按照“水肥一体化,小气象循环”进行设施装备配套。

  新材料大棚、水肥一体化、小气象循环、无公害生产……在沙头镇万亩蔬菜园区里,不少农业新技术得到应用。如今,这个“大菜园子”在全市唯一拥有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科研工作站及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站“四站合一”配套服务体系,38个蔬菜品种获无公害和绿色认证,1.3万亩基地获无公害产地论证。

  许多蔬菜新品种也从沙头走上扬州人的餐桌。据介绍,沙头镇目前已建成了以扬州市现代农业展示中心为核心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三新”展示基地5000平方米,引进示范推广了翠盈丝瓜、帮达豇豆、一口茄等抗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50多个蔬菜新品种。“我们还引进了台湾京华城、江苏上品、江苏绿扬为代表的8家规模农业企业,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农业新技术,引进了不少农业新品种。”郭爱萍介绍说。

  万亩蔬菜园拉出农民收入上扬线

  在一座郁郁葱葱的大棚内,农民周强欣喜地告诉记者,去年他从园区的上品蔬菜公司租了一座钢架大棚,种植食用菌。由此,他完成了从打工者到老板的身份转变。“只要一间房、一个人、一台空调,种植技术由公司指导,产出产品由公司包销,一年纯收入不低于1万元。”

  “农民的身份之变,折射出的是沙头通过高效农业带动城乡统筹发展的特色路径。”林道顺说。

  据介绍,近年来,沙头万亩蔬菜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土地股份合作、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重点培植了12家生产规模大、产品档次高、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组织及农业龙头企业。高效农业蔬菜公司的进驻,吸纳了当地600多名农民进行棚间管理,昔日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一名现代农业工人。一年下来,农业工人不仅可以获得土地租金,还可以拿到一万多元的工资。

  最大的收获还不在于此。原先对现代农业栽培一窍不通的沙头农民,通过在农业蔬菜公司打工,学到了新型蔬菜瓜果的栽培技术。当地人笑称,蔬菜公司就是免费技术培训基地,不仅可以学到技术,还可以拿工资。

  打工毕竟只能解决温饱,农民要自己当老板才行,一场“造老板”运动在沙头启动。镇党委政府决定用工业来反哺农业,拿出数百万元,建起了1000个蔬菜钢架大棚,并设立了农民创业园区,扶持农民走自主创业之路,专门“孵化”农民老板。近100名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大棚,从农业工人变身为农民老板。一个“农民+基地”的模式很快在沙头形成。

  沙头农民收入拉出了一条上扬线,万亩蔬菜园则成为沙头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过去是稻麦两熟,一年下来两手空空,现在是‘一亩菜赛过十亩粮,三年砌栋小楼房’。”菜农杨学宽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食品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食品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食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友情链接

电话: 0371-86563572  邮箱:kf@zhuoqi365.com  版权所有:河南卓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豫ICP备09039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