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食品网 » 食品安全 » 追溯前沿

正文

酒类溯源为何难实现

发布日期:2013-06-17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次数:6239

中国食品追溯小编获悉,《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出台后,部分地方省市和酒企曾先后启动酒类溯源体系建设的尝试,但由于操作上缺乏方便性以及成本增加等原因,大多均以失败告终。

中国食品网讯

  中国食品追溯小编获悉,《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出台后,部分地方省市和酒企曾先后启动酒类溯源体系建设的尝试,但由于操作上缺乏方便性以及成本增加等原因,大多均以失败告终。

  经过几年调研,商务部在两年前提出酒类溯源的初步设想。按照当时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司长王炳南的说法,中国将逐步对酒类产品设立流通溯源管理体系,让每瓶酒都拥有一张“电子身份证”,清晰记录其从生产、流通到消费者手中的每个环节,所有的电子信息可以在全国联网的酒类流通溯源网上查询,用更便捷的技术手段维护消费者权益。

  而企业则可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二维码技术和机打随附单等溯源技术,通过一个纵跨部、省、市、县四级的酒类流通溯源管理网络平台,对酒类商品进行编码与跟踪追溯,实现从酒类生产、批发、零售、消费全过程溯源管理。

  “设想很美好,但基本不具备可操作性。”6月9日,某白酒企业负责人对本报坦言,由于二维码需要激光器来验证,首先就违背了方便消费的原则;其次,如果没有激光器等辅助手段就无法实现溯源。此外,这还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成本,因此一直难以推广。

  据本报了解,目前一张普通二维码标纸的成本约为2毛钱。作为全国酒类消费大省,广东率先在2011年推行电子化随附单制度,给每一瓶在市场上流通销售的酒发放一张二维码“身份证”,当时首批有15家酒企参与。但后来由于成本过高,且终端不能配合而不了了之。

  然而,国家对建立酒类溯源体系的决心仍然十分坚定。商务部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酒类流通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出,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以酒类流通电子随附单、无线射频等为支撑的追溯体系覆盖全国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

  为此,商务部在2012年1月将北京、上海、广东、四川、贵州等地作为全国进行酒类溯源体系建设和酒品电子随附单管理的试点地区,打算成功后向全国推行。同年11月,商务部再次对外发布了《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酒类流通要实行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和溯源制度,以详细记录酒类商品流通信息。

  在白酒专家铁犁看来,溯源的本质就是为了明确在各个环节中的责任,但现实更多是为了保真。而实际上,不管企业和流通环节做了多少保真防伪的技术和措施,如果法制环境没有改变、诚信体系缺失,还是没有办法保证酒品之真。

  “在过去几年产品利润较高的情况下,茅台和五粮液的经销商因为有较大利益,所以不敢轻易制假贩假。但随着行业整体利润有所降低,要真正落实溯源,难度只会有增不减。”铁犁认为,厂家才是主导溯源的主体,而不应是经销商或零售商。

  事实上,并非每个酒企都具备溯源的能力。庞大的资金需求是酒企首要面对的问题。据了解,贵州茅台投入了1.27亿元建立其RFID溯源系统。根据茅台的说法,通过消费者携带的具有近场通信技术(NFC)模块的手机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查验带有射频识别技术(RFID)芯片标签的每一瓶茅台酒品名、规格、生产批次、生产日期、销售渠道等信息。

  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首先是对品牌的信任,其次是对服务商的信任。但记者走访广州市内多家超市商店了解到,普通消费者对RFID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连听都没听过,而终端的销售人员大部分也是一知半解。

  “如果溯源给企业成本带来过高负担,实际上要推广的意义就不大了,所以溯源最重要的手段是在生产环节,通过提高生产环节防伪技术的门槛来达到保真防伪作用,就能起到最大的防范作用,也是最大的溯源手段。”铁犁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食品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食品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食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友情链接

电话: 0371-86563572  邮箱:kf@zhuoqi365.com  版权所有:河南卓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豫ICP备09039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