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食品网 » 食品资讯 » 热点新闻

正文

【关注】全国粮食丰收成定局 农田水利功不可没

发布日期:2012-10-28  来源:中国食品网   浏览次数:3756

导读:截至10月22日,全国秋粮收获9.71亿亩,丰收已成定局,粮食喜获“九连增”。金色的丰收画卷背后,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跨越式发展功不可没。

中国食品网讯

  截至10月22日,全国秋粮收获9.71亿亩,丰收已成定局,粮食喜获“九连增”。金色的丰收画卷背后,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跨越式发展功不可没。

  旱口夺粮,抗旱浇地2亿亩次

  潘祥树,湖北随州市万福店乡凤凰山村的水稻种植大户,切身感受到水利的重要。“今年4月到8月一直天旱,插秧的时候一滴雨没下。” 潘祥树说,“要是在过去肯定又是灾年,现在即便受旱,渠里有水,塘里有水,庄稼随时能浇水,种田人心里吃了定心丸,种啥都能丰收。”

  越是大旱,水利的兴利减灾作用越明显。去冬以来,我国一些地区降雨偏少,特别是黄淮大部降雨偏少,部分耕地出现了无法播种、出苗不齐或苗小苗弱的现象,旱情高峰期全国耕地受旱面积一度达到8142万亩。

  面对严峻旱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防总先后派出16个工作组深入云南、四川、湖北等重旱地区协助指导抗旱工作,科学调度长江三峡、汉江丹江口以及黄河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骨干水利工程,实现了防洪减灾与抗旱供水的共赢。

  旱区各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抗旱保种、抗旱保苗。多年建成的大中小型水库和灌区,以及水窖、水池、泵站、塘坝、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库、塘坝等超前蓄水,灌区、泵站、调水工程等开足马力,为抗旱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累计抗旱浇地2亿亩次,通过科学调度,充分发挥大型骨干工程的防洪抗旱功能,2007年以来,每年减淹耕地3646千公顷、减免粮食损失2750万吨。

  藏粮于田,节水灌溉增效又增收

  在享有“土豆之乡”美称的黑龙江省克山县双河乡广袤的田野里,一排矗立在田间的大型喷灌设备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负责管理这片田地的兴佳薯业技术负责人李福说:“年初春旱挺严重的,但有了这些喷灌设备,今年我们种植的马铃薯又获得大丰收。”李福介绍说:“这几年大兴水利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首先用水越来越方便,再者用水成本降低了,过去每亩地用水成本得七八十元,现在三十元足够了。过去成本主要贵在耗电上,如今大水渠大设备又快又省。”

  今年初,我国启动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计划用4年时间,总投入380亿元,发展38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有力推动了东北、西北、华北等重点地区以及全国高效节水灌溉的加速发展。

  目前,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由2002年的2.79亿亩增加到2011年的4.38亿亩,其中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由1亿亩增加到1.87亿亩。

[pagebreak]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核心在灌区。淠史杭灌区始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曾经老损严重。近年来,通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年节约农业灌溉用水2.5亿立方米。2012年实灌面积达到1056万亩,实现大旱之年灌区粮食增产。

  截至2011年底,全国纳入规划的434处大型灌区已有110处完成投资,不仅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用水效率,实现了“藏粮于田”。

  突破瓶颈,打通两个“最后一公里”

  小农水是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对农业丰产的直接影响最大。

  为打通农田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从2002年到2011年,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累计投入303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小农水工程建设。安徽、湖北等省以塘堰整治、沟渠清淤为建设重点,持续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水到田头,增产增收。湖北随县厉山镇灯塔、联群村地处封江水库灌区的末端,由于渠道年久淤积,部分农田只能采取泵提、车拉取水确保下秧。国家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实施后,完成了末级两级渠系的硬化工程,减少了水的渗透率,近万亩农田畅饮甘露。农民深有感叹地说:“以前下秧等雨,吃饭靠天,现在可只靠小农水工程就行了!”

  截至2011年,全国维修改造塘坝5.3万处,新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18.6万处,整治渠道36.4万公里,新建及维修各类渠系建筑物139万多处,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38多亿斤。

  中国食品网认为:建得好,更要管得好。为解决农村水利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水利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基层水利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各级抗旱服务队等,填补了小农水工程管理主体的缺位,逐步破解“政府管不到,集体管不好,群众管不了”的难题。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食品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食品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食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友情链接

电话: 0371-86563572  邮箱:kf@zhuoqi365.com  版权所有:河南卓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豫ICP备09039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