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食品网 » 食品资讯 » 水产品

正文

两大协会发“限冰令” 欲破过度包冰潜规则

发布日期:2013-10-30  来源:北京晚报   浏览次数:33999

买了一斤的冻虾,回家解冻后却发现,没了冰虾的重量只剩下一半,这样的事许多人都遇到过。买的明明是虾,但消费者同样要用虾的价格为外面包裹的一层厚厚的“冰衣”埋单。如今的市场上,过度包冰已成了行业潜规则。昨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和全国工商联水产业商会共同发出“限冰令”,公开了这一行业潜规则。

中国食品网讯

两大协会发“限冰令” 欲破过度包冰潜规则

  中国食品追溯10月30日讯:买了一斤的冻虾,回家解冻后却发现,没了冰虾的重量只剩下一半,这样的事许多人都遇到过。买的明明是虾,但消费者同样要用虾的价格为外面包裹的一层厚厚的“冰衣”埋单。今年三月,农业部曾下发冻熟对虾行业标准,明确规定冰衣重量应≤20%,但如今的市场上,过度包冰已成了行业潜规则。昨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和全国工商联水产业商会共同发出“限冰令”,公开了这一行业潜规则。

  冻熟对虾暗藏猫腻 包冰最高百分之百

  记者在京城一些大超市看到,搁在冰柜里的冻虾产品都包着一层冰衣,冰衣有厚有薄,但几乎所有的产品在包装上都是只标产品净重,没有标明包冰量。到底包了多少冰?只能目测凭感觉。

  据了解,我国冻熟对虾产品自2005年投放市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冻熟对虾的包冰量应为净重的15%至20%。但是因市场恶性竞争,包冰率逐年提高,过度包冰现象普遍存在,成了行业“潜规则”。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常务副会长崔和介绍说,协会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冻熟对虾产品的包冰量多数超过30%以上,更有甚者达100%,也就是冰块与产品净重相当,消费者买一斤虾,冰块就能占一半。而且多数产品未按要求注明净含量,直接以含冰的实际称重销售。

  1千克虾化冰后剩503克

  在昨日举行的发布会现场,主办单位演示了冻熟对虾净含量测定的对比试验。工作人员从市场上购买了两种规格相同、没有标明包冰量的冻熟对虾产品,毛重各1千克,解冻后,一种产品化冰后净重为865克,16%包冰,符合标准,另一种产品化冰后净重为503克,99%包冰,属于严重超标。

  50万吨虾成本增7.3亿

  崔和说,冻熟对虾过度包冰还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由于过度包冰对虾产品需要进行多次包冰,直接增加电耗2倍多;按照年产量50万吨的冻熟对虾测算,用水量增加约2.5倍或更多;包装材料增加近1倍;造成冷链物流、仓储的浪费,因为包冰量增加,导致无谓运输量增加,既浪费了大量燃料,又对大气造成污染。崔和表示,初步估算,加工50万吨包冰50%的冻熟对虾直接增加成本7.3亿多元人民币,加上间接成本将超过10亿元。

  冰薄厚不影响保鲜

  冰的薄厚并不会影响保鲜效果。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表示,不论20%还是100%,保鲜效果是一样的,只是增加了市民的费用。崔和介绍说,目前市场冻熟对虾销售形式多为一箱5千克,据此计算,买一箱包冰50%的冻熟对虾,比包冰20%的冻熟对虾多付费7.4元。如果1斤虾包1斤冰,消费者大概要多花十几元。

  行业已开始“破冰” 冻熟对虾包冰要≤20%

  2013年农业部发布的冻熟对虾行业标准明确规定,冰衣重量≤20%,明确了净含量与冰衣的计算方法。如果净重为5千克的虾,20%的包冰为1 千克,纸箱重量0.6千克,毛重应为6.6千克,则符合标准。如果净重为4千克的虾,20%的包冰为0.8千克,纸箱重量0.6千克,毛重为5.4千克,也符合标准。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和全国工商联水产商会成员目前占冻熟对虾加工、生产、销售市场80%的份额。两协会表示,此次将行业过度包冰的潜规则公开,向社会宣告冻熟对虾过度包冰侵犯了消费者利益,将给冻熟对虾生产企业敲响警钟,以此促进企业规范生产,冰的含量要低于总重量的20%。

  同时,连锁经营的商超在商品采购时,也应带头采购和选用符合标准的冻熟对虾产品,拒绝采购过度包冰产品,这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保障。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表示,对冻熟对虾的调查只是个开始,带鱼、黄花鱼、虾仁等冷冻水产品过度包冰现象最严重,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此次“限冰令”只是从市场销量最大、消费者最熟悉的产品开始,下一步还将根据相关标准扩大范围。”

  包冰过多怎么罚?

  水产协会:从今年3月份开始实施的冻熟对虾标准,并非强制标准,所以对于不合规的做法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只能促进企业自律。如果消费者发现购买的对虾包冰过多,可以拨打工商12315投诉维权。协会将根据消费者投诉,定期公布过度包冰的企业“黑名单”,对欺诈消费者的产品、品牌、企业名称予以曝光。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食品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食品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食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友情链接

电话: 0371-86563572  邮箱:kf@zhuoqi365.com  版权所有:河南卓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豫ICP备09039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