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食品网 » 深度观察 » 食事周刊

正文

2012019期 中国食品安全的症结所在

发布日期:2012-07-03  来源:中国食品网   浏览次数:10740

本周(6.25——7.1)喜事连连,举国齐欢。“神九”巡天成功降落,“蛟龙”探海完美浮出,更有香江两岸欢歌笑语,万众一心同庆普天……这是泱泱中华值得骄傲的一周,也是将载入史册的一周。然而,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毫不客气的打乱了本周和谐的音符,再次放大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迫使无助的我们大声喝问:中国食品安全,何时真正安全?!

中国食品网讯

中国食品安全的症结所在


  本周(6.25——7.1)喜事连连,举国齐欢,“神九”巡天成功降落,“蛟龙”探海完美浮出,更有香江两岸欢歌笑语,万众一心同庆普天……这是泱泱中华值得骄傲的一周,也是将载入史册的一周。

2012019期 中国食品安全的症结所在

  然而,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毫不客气的打乱了本周和谐的音符,再次放大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迫使无助的我们大声喝问:中国食品安全,何时真正安全?!

  中国食品安全牵动着政府和人民的心:多少双眼因为它暗了又亮,亮了又暗;多少只手因为它买了又弃,弃了又买;多少颗心因为它碎了又操,操了又碎;多少个夜因为它醒了又睡,睡了又醒;多少滴泪因为它流了又干,干了又流;多少把火因为它怒了又灭,灭了又怒;多少盛名因为它一蹶不振,烟消云散;更有多少生命因为它两世相隔,抱憾终生!

  远如三聚氰胺、苏丹红,恒若地沟油和瘦肉精,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永远是我们夜半醒来枕边的冷泪,即便时间远去,伤痛淡去,但伤疤却依然清晰,隐痛亦“不离不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健康,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尽管近年来国家各级、各部门领导对食品安全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仍层出不穷,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从王岐山的“很不好意思”到温家宝的“道德滑坡”,从李克强的“乱世用重典”到刚刚过去的“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党和国家领导人确保食品安全的决心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现实情况中,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出现呢?本期的中国食品网食事周刊笔者将和您一起,就本周所发生的事件为切入点,以小见大,由表及里,尝试探讨中国食品安全的症结所在。

  笔者个人观点,若有不尽之处或者与您有意见相左之处,敬请包涵,并欢迎在中国食品网本文评论区或者中国食品网食话论坛进行交流讨论,思想碰撞。[pagebreak]

  中国食品安全第一关——原料生产

  事件回顾:

  湖南邵东县癌症村10年死30人 农田遭严重污染(图)     离邵东县佘田桥镇上不足1公里的渔西村,以盛产马蹄、萝卜出名,尤其是马蹄,很多商贩为了多拉货,总是走家串户亲自跑到村民家收购,然后批发到全省各地。不过这一景象5年来已不复存在。鑫龙公司含有硝酸银、铅、铬等有毒物质“三废”肆意排放,污染了当地田地与水源,给村民生活带来噩梦般的影响:数百亩农田遭到严重污染、100多口水井被废弃。

  笔者点评:

  食品安全环节众多,因素复杂,牵涉到诸多行业的方方面面。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当下,有很多声音一直在响:食品安全要从源头抓起!

  源头到底在哪里?笔者认为食品原料生产就是源头。食品原料的生产大抵来说,可分为粮、蔬类的种植业、水果类的林业和肉、蛋、奶类的畜牧养殖业。今天,笔者就拿粮、蔬种植业为例,和大家共同探讨食品原料生产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影响。

  为严谨期间,笔者就先设置一个固定的前提吧:自然的光照、温度、降水等因素以及地域因素我们暂且不谈。当下中国,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土壤污染!

  在土壤污染重最严重,最难以恢复的当属重金属污染。有关权威材料表明,我国每年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这些粮食可养活4000多万人。这组惊人的数据如果和最近诸见报端的“学生营养午餐”事件对比一下,我们除了心疼那些营养跟不上的学生,更多的则是对因污染而“浪费”掉的粮食的痛心。

  近年来,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去年2月,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会议上说,从2009年至今,我国已有30多起重特大重金属污染事件。这些事件涉及甘肃、陕西、安徽、河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江苏、山东、云南、重庆、广西等地。虽然国家和部分省份进行过相关调查,但多数被污染地区“家底不清”(污染成分复杂多样等),具体污染状况目前尚无法确定,整体状况亦缺乏权威评估。

  土壤的污染直接导致粮食的减产甚至绝收,有乐观的朋友也许会说:这小事儿,没啥大不了的。我们的科技越来越进步,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在逐年提高,比如杂交水稻等一些优良品种的出现,完全可以解决我们的温饱问题啊。

  诚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袁隆平同志及千千万万的农业科技人员,的的确确为粮食的增产提供了技术保障,为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需要强调的是:转基因作物是否对人体有害,尚未有定论,笔者暂不发表观点。然土壤轻度污染会使粮食减产,重度污染则会恶化为“不毛之地”,这是现实中活生生、惨痛痛的教训,也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认同的。

  中国食品网在6月21日转载了国际先驱报的一篇报道,题目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果蔬营养今不如昔 食品安全“根基”不稳》。报道援引了中、英、美等国家研究人员的报告,最终得出这样一个惊人的结论:同样是西红柿,1950年、1999年和2004年种植出来的虽然个头越来越大,但部分营养元素正逐渐减少,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蔬菜和水果身上。由此可见,土壤的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的确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中国食品安全的源头即是第一个症结所在,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虽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笔者愿意简单概括提出自己的看法:

  1、保护耕地的红色警戒线不应该只停留在耕地面积的保护上,红线范围内的耕地周围坚决不允许存在化工厂、金属冶炼厂等高污染企业;

  2、坚决杜绝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剧毒农药和剧毒种子(包衣),尽量控制减少对化肥的使用;

  3、将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普及到田间地头,增强农业生产者的责任感;

  4、鼓励并支持(资金、技术、政策)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

  5、发展科技,利用科技最大化的恢复被污染的土壤耕地;

  6、建立健全以“土壤污染”为核心的相关法律法规,工商、环保、农业、技监、工信等各相关部门协同合作,严禁“踢皮球”现象发生,提高执行力度和执行深度。[pagebreak]

  中国食品安全第二关——食品选材

  事件回顾:

  二手茶叶 被制成名茶销售    安吉凯丰茶叶有限公司制作二手茶的原料,买自康师傅公司浸泡后的废弃茶叶,经广州、东莞两个茶厂搅拌烘干,然后运至浙江安吉进行深加工处理。每年百万斤的二手茶叶,被制成名茶出口国外或卖给国内企业。

  笔者点评:

  茶在我国被奉为“国饮”,我们的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然而,最近关于我国茶叶出口因“农药残留超标”受阻的报道不绝于耳,这是我们刚才谈到的原料生产在源头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而二手茶叶被制成名茶销售这件事,显而易见问题是出现在食品的选材上。

  提到食品的选材,笔者不由得联想到前段时间风靡全球、大红大紫的一部美食题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大型美食片几乎把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地特色美食都拍了下来。既甄选了各地比较有地域特色的美食小吃,又有中国流传千年的传统美食。让观众“忍不住想舔电视屏幕”,使看过后“泪水与口水齐飞”,从选材到制作,都表现了他们对美食的细致和精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舌尖上的中国》让笔者沉迷陶醉,不是因为里面颇具诱惑力的美食,不是因为片中深具感染力的故事,也不是因为那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更不是因为人云亦云的追风与攀附,而是很简单的因为“本分”(或者说是“责任”),本分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制作美食前的精心选材。

  食品的选材很关键,所用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食品成品的质量与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食品选材的严格监管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大的不说,笔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日常在家吃饺子,饺子皮的面粉肯定是要选择好的面粉,最起码不会用到发霉的、变质的;饺子馅的选择也是选择新鲜的、无农药残留的蔬菜和肉。如果说包上一锅发霉面皮和腐烂有异味的饺子,我想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不会去吃的。

  少数人食用的家庭饮食尚且如此,动辄千万人品尝的工业化食品行业更该如此。据说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正在吃香肠,忽然听到广播里面说某些香肠的选材是“腐烂的肉”时,他立即将口中还没有下咽的“腐肉”吐了出来,接着顺手将剩余的半截香肠掷出窗外——“掷出窗外”因此成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代名词。

  如果说“掷出窗外”的罗斯福大家觉得很遥远,笔者就信手给大家“拈”来几个我们身边的例子吧:二手茶叶被制成名茶销售是不是选材问题?蒙牛牛奶追查奶农事件是不是选材问题?全聚德等知名餐馆使用华英集团病死鸭是不是选材问题?知名小吃王三米皮用脏乱小作坊生产的米皮是不是选材问题?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还不算什么,属于选取的食材质量不达标问题,更有甚者,直接选取假的食材和有毒的食材。比如威极工业盐水勾兑的酱油,比如多地出现的甲醛猪血冒充鸭血事件,比如被央视焦点访谈曝出的工业松香黑鸭子流入市场等等,都是因为食品选材这一环节出的问题,直接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

  食品取材环节要想不出问题,其实很简单,仅仅需要相关企业有那么一丁点的良心就足够了。自己生产的食品自己不吃——这极具讽刺意味的现象正是社会道德的沦陷和人民大众的悲哀。[pagebreak]

  中国食品安全第三关——食品加工

  事件回顾:

  光明优倍牛奶“烧碱门”事件    6月27日,网友@Josphin发微薄爆料称光明优倍奶混入了烧碱成分。此事得到光明乳业官方的证实和道歉,并对市场涉事的300盒产品进行了召回。事故原因为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乳品二厂在设备维护保养中,食品设备清洗用碱水渗入牛奶中,混入的清洗剂为碱性清洁剂。

  笔者点评:

  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应该是最大,也是影响因素最多的。

  为了降低这个环节出问题的风险,各大企业不惜花费巨资引进生产设备、提高技术,无可厚非,这是企业为保证食品安全做出的努力。

  但是,笔者要提醒的是,不要一味的去追求硬件设备的更新而忽略了对员工责任心的培养。机器再精良,技术再先进,使用技术、操纵机器的永远是人。培养一批小心谨慎、认真负责的生产线员工,是企业健康发展、稳步向前的不二法门。

  因食品加工生产过程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明知故犯,有意为之;二是操作失误,大意所致。

  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给市场带来不良影响,给消费者带来恐慌和伤害;无论哪一种情况,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该产品的销量大减,该品牌的信任危机。

  明知故犯者譬如近段时间中国食品网报道过的“硼砂面条”和中国食品网多次报道的“罂粟拉面”、“罂粟火锅”。明知道硼砂对人体有巨大的危害,为了增加面条的“筋道感”,为了使自己的面条好卖,不惜出卖自己的良知,违法添加国家严令禁止的非法添加剂——硼砂;为了使拉面、火锅口感更“好”,吃着更“香”,以便得到更多“上瘾”的回头客,不法商贩铤而走险,添加对人神经有极大损害的罂粟壳。

  明知故犯者是对国家法律法规的蔑视和对人民身体健康的肆意践踏,也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相关部门对这种有意为之的违法行为也做出了刑罚和经济处罚并举的措施,这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而操作失误、大意所致造成了食品安全事件有时候却不免让人唏嘘。光明乳业烧碱门事件现在虽已尘埃落定,但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事件的结果并不买账,原因很简单,25日混入烧碱水,26日又过一天仍风平浪静,直到27日网友微博的爆料才唤醒“睡着”了的光明乳业。操作失误是不可避免的,但失误一旦延续成为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再拿“失误”来辩解就难免显得牵强。

  其实类似的“失误”今年已经发生了。4月份,可口可乐山西饮料公司就生产的过程中将消毒用的含氯处理水混入价值约500万元左右的12万箱可乐产品中。然而,当时可口可乐公司并未承认此事,直至4月底山西省质监部门发出了停产整改的行政处罚,可口可乐山西饮料公司才向消费者道歉并表示将彻底整改。

  如此事件,笔者本不愿将其归入“操作失误、大意所致”,然无论是涉事企业给出的解释和所谓的“道歉”,还是相关部门最后的处理意见和所谓的“处罚措施”,都指向性很强的将其归入倒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第二类原因。

  食品生产加工是原料与成品之间的桥梁,要想桥安全,企业要负起责任来,同时,相关部门在这个环节很有必要进行常态化监察,毕竟防患于未然总比亡羊补牢更有效。[pagebreak]

  中国食品安全第四关——食品标准

  事件回顾:

  可口可乐致癌物中国为美国14倍     可口可乐含有致癌物质的风波在延续3个月后愈演愈烈。中国食品网援引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称,可口可乐针对降低致癌物质4-甲基咪唑的工艺改良实行“双重标准”,仅在美国实施了预防措施,而当前在355毫升可口可乐中,4-甲基咪唑的含量美国为4微克,中国为56微克,两者相差14倍。

  笔者点评:

  什么是标准?百度百科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注:标准宜以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什么是双重标准?百度百科定义:赞成符合自己利益的价值判断或行动,反对或限制不符合自己利益的价值判断或行动;并把符合自己的利益或行动强加于人。

  综合对比“标准”与“双重标准”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规矩不成方圆,标准是衡量事物是否合乎“规矩”的准绳,统一的标准是权利平等的直接体现,食品行业尤该如此。一旦标准被打破,或者出现双重标准,问题便自然而然的出来了。

  由此可见,公平统一的食品标准的规范、制定和执行,是食品安全建设的必要条件。食品标准是对食品质量的评估和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食品安全。然而在现实事件中,食品标准经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中国食品安全的建设。

  标准“打架”:

  中外标准“打架”

  中外标准“打架”的事件时有发生,其实不仅仅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有区别,就是其他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标准差别。

  可口可乐致癌物双重标准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中国,据笔者了解,美国在英国所销售的可口可乐致癌物含量竟然高于美国本土的34倍!笔者举这个例子并不是“阿Q”般的精神胜利,而是说明食品安全标准国与国之间的差别是存在的。

  中外标准“打架”直接的后果是阻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往往会引出很多的国际贸易纠纷、国际贸易仲裁、甚至国际贸易制裁等负面事件。正如前段时间我国的茶叶遭到欧盟的“打击”,就是因为中国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与欧洲存在较大的差别。

  新老标准“打架”

  新老标准“打架”的典型事件当数“思念金色葡萄球菌超标”事件,事件经过可在中国食品网上搜索,笔者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自从“思念”事件之后,国家对新老标准的执行力度有了很大的提升。比如本周中国食品网报道的《贝因美陷“猪骨粉门” 停售一款米粉》,贝因美添加了国家新标中禁止添加的“猪骨粉”,因此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食品标准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除了标准“打架”之外,还有标准“打折”,甚至标准“虚设”的问题存在,这涉及到企业本身的自检和相关部门的监管,后面再做讨论。

  总之,食品安全标准一旦确立,企业必须不打折扣的执行,监管部门也要不打折扣的监督,只有这样,标准才是真正的标准,而不是人人都可以捏的“橡皮泥”,也只有这样,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才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pagebreak]

中国食品安全的症结所在

  探寻中国食品安全所存在的症结,除了以上四大原因之外,还有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甚至互相造谣诋毁,使食品安全环境动荡不安,这个因素也是不可以忽略的。此外,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度和执行深度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最后一点,笔者想起了陕西大荔县因曝光县委书记扶贫会上抽天价烟事件,涉事记者遭单位免职,引起众多网友的猜想和议论。话说回来,如果此事不妥善处理的话,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将被大大削弱,媒体记者的积极性也将受到极大的打击,这对本来就是“千疮百孔”的中国食品安全现状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食品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食品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食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友情链接

电话: 0371-86563572  邮箱:kf@zhuoqi365.com  版权所有:河南卓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豫ICP备09039160号